严监管下的华尔街:淘金客出走 大银行复生
摘 要:次贷危机后,美国深刻反思金融体系的漏洞,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完善。对于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伤痕累累、却在本轮次贷危机中未受大影响的广东金融业,如何汲取教训,同时理顺金融监管和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日前,南方日报记者深入纽约、华盛顿采访,探寻华尔街长盛不衰之道。
美国先于欧洲走上经济复苏路
公平,对任何人都有好处。和体育比赛一样,参与商业竞争的人同样希望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2010年,奥巴马签署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份名为《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金融监管法案旨在弥补监管空缺,也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监管史上最为瞩目的改革方案。
为了让消费者“不为华尔街的错误买单”,美国此番改革明确将终止对大银行的救助。若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应该倒闭,新法案提供了在不危害经济的情况下,当局剥离该机构的能力。新法案中最受民众关注的是政府对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所做出的新规定:成立一个独立的消费金融保护机构(CFPA),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平和欺诈行为损害。
这个法案还同时促成了一些监管机构反思过往的缺位,重整河山。譬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简称FDIC),陆续接管和关闭一系列问题银行,通过为存款提供保险、检查和监督金融机构,重建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公众信心。
耐人寻味的是,对华尔街大银行的重重捆绑反而让它们起死回生。在次贷危机期间,股价下跌95%、一度濒临破产危机的花旗银行,如今已经扬眉吐气,今年一季度盈利数据同比大增30%,而近一年来的股价涨幅已经接近翻番,股价已经高达50美元。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告诉记者,花旗比以前小了很多,但因为强调其核心业务,在管理上更有效率。
虽然从紧的政策让华尔街的日子不那么好过,但却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几年下来,效果已经显而易见:虽然是次贷危机的肇始地,但美国却领先欧洲走上了经济复苏之路。今年以来,代表美国经济晴雨表的道琼斯指数迭创新高,而其成分股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大大好于2007年的巅峰时期。
■ 建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呼吁广东建立特色区域银行
张弛有度 放开有序
管得太死,无法发挥金融的活力,管得太松,将有孽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对于曾经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浴火重生的广东金融业而言,一张一弛之道,更需细细思量。
“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一样,但打造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值得借鉴,出台完备法规并且严格执行,这是金融业长治久安的前提。”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笃定地表示。他建言,中国的金融行业需要自律性的非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政府可以通过这样的专业性的协会搭起一座连接民间机构的桥梁,吸取行业意见,实现更为有效的监管。
中国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在华盛顿,记者也询问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的意见。斯宾塞建议中国应加紧应对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入全球金融系统监管规则的制定,“在世界金融领域取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会在世界安全系统和银行监管方面成为主要的规则制定者。”
对于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广东金融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斯宾塞如此回答:广东是中国最市场化的省份之一,建立有特色的区域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是加快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你们越早建立(区域银行)越好,长期而言这对金融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斯宾塞说。
“回顾金融危机爆发始末,给广东乃至全国的一大教训就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过于频繁,资产价格虚高。”中信银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指出,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开放的桥头堡,对外贸易繁盛,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之中,跨境资本流动更为频繁,跨境资本套利的现象也更为突出。刘维明表示,在行业一片“放开监管”的呼声中,政府也该理性地思考,哪些领域该开放,哪些领域还不宜“超前”开放。“如对跨境资本的监管如今还是需要加强,以消除虚假贸易带来的资本套利的负面影响,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这也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对金融机构保持严格高标准监管,与创建更加具有活力的金融体系并不矛盾,稳健的金融系统反而为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一个新颖的观点是,好的金融创新反而有利于控制风险。
在毗邻世界银行的国际金融中心(IFC)华盛顿总部,宏观经济部负责人Martin告诉记者,IFC就利用相应金融产品减低外汇风险;同时,金融创新产品可补充现有银行系统的不足,例如社区银行的发展就可以补充现有金融架构上的短缺,让老百姓充分享受金融带来的便利。
创新并不意味着只是让民众购买新的金融产品,让服务变得廉价和高效同样值得欢迎。Martin表示,安全的IT系统、快捷的培训、手机银行等等,都是好的金融创新。
- 监管层从严治市 华锐风电等多家公司被查(2013-06-07)
- 监管层从严治市 华锐风电等多家公司被查(2013-06-07)
- 监管层对涨幅过大创业板公司开展现场专项检查(2013-06-06)
- 信贷资金多未流入实体经济 监管层称将严查(2013-05-18)
- “偿二代”蓝图绘就 保险监管转型“风险导向”(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