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身份陷边缘化窘境 新生代农民工恐遭转型淘汰

http://www.e23.cn2013-11-14经济参考报

    摘  要:在我国迈入刘易斯拐点的同时,“80后”“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力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到2012年,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比重达到61%左右。

损的比例相差并不是很多,分别为14.1%和19.5%。

  调研中,有农民工向记者反映了一些隐性侵权的案例。在郑州富士康工作的23岁河南姑娘李丽说,因为周末加班费高,富士康会对周末加班的员工在其他时段进行调休,这样就可以少付、甚至不付周末加班费。

  记者调研还发现,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过于严苛的企业管理也是对自身权益的侵犯,例如上班时间不准随便走动、不准讲话等,但对于这些行为,他们并没有很好的维权手段。据一位郑州富士康员工介绍,富士康曾经实行过一段时间“静音模式”,即工作时间两名员工之间的讲话声音不能被第三人听到,许多员工认为这是对他们人身自由权益的侵害,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维权,后来还是媒体曝光后,富士康才中止了“静音模式”。

  隔阂暗生

  由于种种障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无奈地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很大落差,导致“无用感”“无根感”和“无路感”开始在他们心中萌生。

  1980年出生的河南固始人卢文营2000年出去打工,在温州、东莞、重庆等地的鞋厂、酒店、K T V里都干过,13年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又回到老家一家水龙头配件厂当工人“我是典型的啃老族,在外打工13年没有攒下什么钱,挣多少花多少,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全靠父母支持,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想凭打工在城市立足太难。”卢文营说。

  和卢文营一样,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认同感,不认为凭借打工可以改变现状,实现自身诉求。

  在成都新九眼桥劳动力市场,记者见到了1982年出生的电焊工林大付,他看上去像40多岁,两鬓霜白。2003年以来,他在广州和成都等地都打过工,前年他把老婆孩子接到成都,老婆没工作,孩子3岁多了,还没有上幼儿园。

  他说,我们一家现在租住在郊区的瓦房平房里,一个月200多块钱,我的打算是要在成都一直干下去,并不是说习惯了城市,而是在城市打工毕竟每个月有几千块钱,回到老家的话,在农村种地根本挣不到钱。

  “但成都不是想留就留的,先不说房子,能有个稳定的工作我就很高兴了。房子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至少要七八十万,没有这个心思。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社保?当然没有,我们也不愿意交社保,交的越多扣的越多,我们宁愿多给点实际工资。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连这个都很难。”林大付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留不了城,又回不了乡的尴尬境地,从而滋生出浓重的被遗弃感。

  27岁的贵州开阳县人陈军2006年中专毕业后外出打工,在北京干过销售,在广东做过机器维修,2010年回到贵阳一家化工厂,今年3月因污染严重辞职,现在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他说,在城里打工一辈子都买不上房,也不可能回家种地,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里。

  在河南郑州富士康打工的王亮说,从郑州市区到我们的厂区,中间要经过一段没有高楼大厦、很荒凉的地方,郑州是一个城市,这里只是城边村,我们就像与世隔绝了,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每天只是上班下班,我们的世界只有方圆不到五里的地方。

  王亮同在富士康打工的女朋友李丽说,这里真是没啥可以消遣的,连公园都没有,刚来富士康的时候,一星期就想去郑州一次,现在都不想去了,在这里久了,觉得跟社会都脱节了,跟市里的朋友话都说不到一块了,不是城里,也不算乡下,感觉自己像是被抛弃了一样。

王亮今年花费十几万元在河南新县老家盖了房子“没有房子永远没有归宿感,城里买不起房,只能在老家盖,但是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