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纠结之经济账:样样都花钱究竟生还是不生
摘 要:周五晚上八点多了,办公室里仍然灯光明亮但气氛压抑,一个个正强压满腔怒火埋头加班,安琪突然发出一声石破天惊的尖叫,“单独真的要放开二胎了!”狼来了的次数多了,大家都处变不惊,连个抬头的都没有。这次是真的!安琪把一则新闻扔到了工作群里。
。传说中的二胎们还没出世,就肩负起了紧急救市的重任。商家们热切期盼“单独家庭”能铆足了劲,蓄势待发,等政策一落地,新生儿就像开了闸的潮水,咆哮而出,奶粉、尿裤、玩具全面告急,医院、教育、房地产供不应求,整个消费市场一派欣欣向荣。
“单独”成了热门话题,并引发了生育权和生育特权的讨论。刚刚淡出视野的老谋子,又被揪了出来,南京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了“寻找”张艺谋的启事。以老谋子的国际影响力,完全有能力跑到美利坚去,给娃们落个外国户口。这顶横空飞来的“葫芦爹”的帽子,不是张导特爱国,舍不得中国户口,就是被深度炒作了。
也难怪老谋子被揪住不放,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好像专门是用来管理上班族的。有钱的,交上社会抚养金或者跨出国门,就可以多子多福;没钱的,还指望养儿防老。俺就看小区那个收破烂的,经常骑着三轮车,拉着三个脏兮兮的孩子招摇过市,这都是他养老的资本。
俺也挺体谅政府的良苦用心,像俺们这种工薪阶层,真要给个二胎指标,还不一定有勇气接受:万一这孩子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发奋去了北上广,光买个房子,就要了俺的老命。俺们一领导的闺女毕业后留在了京城,两口子把一生积蓄都搭进去了,才凑够首付。前几天孩子问能不能再给15万,要交中介费,两个人卖血的心都有了。
再说啦,从怀孕、生产到哺乳期,生个孩子怎么也要两三年,两个就得四五年。表哥两口子都是公职人员,闺女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事业单位。找了个独生子,符合双独政策,亲家生意做得很大,坚决要求生两个。这闺女从一上班就开始怀孕,到现在都五年了,还没正儿八经上过班,在单位早就被边缘化了。虽说儿女双全美满幸福,可看到同龄人都干到中层了,自己却成了生育机器,还是说不出的失落。本来就业就有性别歧视,这二胎政策一放开,哪个单位还敢要独生女啊?
尽管舆论吵得热火朝天,商家也都做好了发财致富的准备,但“单独家庭”好像都不买账,俺周围的80后都没有生二胎的强烈冲动。小王是80年生人,第一批独生子女,媳妇姐妹俩,家是农村的,双方父母都没有固定收入。两家凑钱交了首付,一结婚就成了房奴。生了孩子后,父母过来看孩子,小两口既要交按揭,还要负担双方老人的生活费,他现在最大的忧虑就是四个老人的身体,万一哪个倒下了,他都招架不住。他特羡慕俺们这样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可以共同照顾父母。俺问他:“政策放开了,生不生?”小王拍拍口袋:“四个老人,一个房子,要再养2个孩子,砸锅卖铁都养不起!”
俺这才发现,这“单独家庭”和“双独家庭”有很大不同。“双独”一般以城市家庭为主,“单独”多是城乡结合。这也很好理解,城市家庭只能生一个,农村家庭头胎是女孩,可以再生一个。所以“单独家庭”都不是特别宽裕,这养孩子又不像炒股,烦了可以割肉卖掉,胎教、早教、素质教育,样样都离不开钱。不像俺们小时候,家家三四个孩子,不是放养,就是圈养,成群结队就长大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大部分沦为房奴、孩奴的“单独家庭”来说,还真没有多么强烈的生育欲望,加上计划生育实行这么多年,人们早就接受了一个孩儿的生育观念,传说中的补偿性生育高峰能不能来,还真是不太好说。毕竟,生不生孩子跟国家政策有关,但也没有必然关系。所以说,“单独家庭”离政策很近,离“二胎”还很远。
- 工薪族家庭月入超万 单独二胎放开后育儿趁早(2013-11-25)
- 单独二胎新政效应:保险产品设计更多关注新生儿(2013-11-21)
- 算算生二胎的成本账: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轻松(2013-11-20)
- 小夫妻月入均为8000元 合理理财生二胎不犯难(2013-11-19)
- “单独二胎”政策激活五类个股(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