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定增利益链潜规则:机构高价买套有保底协议
摘 要:2013年,在IPO审核闸门紧闭、市场探底缓升的境况下,定向增发一跃成为A股上市公司最主流的融资渠道。
通过保底协议等引资入局,完成定增目标
通过非市场化利益安排,参与者旱涝保收
2013年,在IPO审核闸门紧闭、市场探底缓升的境况下,定向增发一跃成为A股上市公司最主流的融资渠道。
然而,在汹涌的定向增发洪流中,呈现不少违背市场逻辑的怪相,譬如机构高于市价认购股份主动“买套”;大股东在定增股解禁时,溢价回购增发的股票。
事实上,A股市场定向增发利益链背后,隐藏着诸多潜规则。在交易设计上,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通过保底协议、补偿条款、对赌安排等吸引资金入局,辅以市值管理的运作手段,达致稳定股价、完成定增的目标;通过非市场化的利益安排,参与定向增发的投资者旱涝保收、坐享渔利。
即便如此,由于二级市场跌宕起伏,仍有不少机构在定增股解禁后出现亏损。此时,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其关联方“挺身而出”,以增持名义行回购之实,再加以其他约定的补偿方式,掩护定增机构无风险套利。
近日,上证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私募及投行人士,跟踪了多家上市公司定增项目从筹划、邀约、谈判、拉锯、博弈、直至最终交易的各个环节,还原了背后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及运作手法。
从制度层面来看,监管层一贯秉持简政放权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但与配股及公开增发不同的是,定向增发发行门槛低、约束机制缺失,导致监管套利空间较大;加之上市公司、基金等机构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利益输送的现象屡禁不绝。在当前改革的大背景下,定向增发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收紧。
保底协议:大股东与投资者签订协议约定最低收益,如机构出现亏损,通过股份回购及其他方式保障收益
对赌安排:双方在某个时间段内,以股价等对赌目标,增强股价弹性、放大收益率
市值管理:联合私募运作股价,以掌握股价主动权
个人牟利:机构参与定向增发,具有决策权的人士,借用营业部、投行中介等通道,以投资咨询、PE入股等方式获利
定增怪相
机构高价“买套”
如Z公司发布定增结果,该公司以8.67元/股发行了6920.42万股,募资6亿元。尽管实际募资金额缩水四成,但在机构力挺下,Z公司还是完成了定向增发
2013年,在IPO停歇的大背景下,再融资大行其道。据记者统计,截至11月底,今年以来公布定向增发预案的公司共计525家,拟募集资金总额8425亿元,远远超越近几年的定向增发融资规模。
同时,从2012年11月IPO停摆至2013年11月底,两市已有259只A股实施增发,增发公司数量同样创下近年新高,共计募资3588亿元。
更多的公司还行进在再融资的路上。记者统计,今年11月份,南京医药、凯利泰等48家公司发布增发预案,较10月份多出22家,拟增发规模总计约115.96亿股,拟募资总额达771.65亿元。
引人关注的是,再融资潮涌背后,今年定增市场出现一个新特征——大量机构投资者扎堆认购,且不少属于主动高价“买套”。
12月3日,Z公司发布定增结果,公司以8.67元/股发行了6920.42万股,募资6亿元。尽管实际募资金额缩水四成,但在机构力挺下,Z公司还是完成了定向增发。
据披露,英大基金成为此次定增唯一一家认购对象。但英大基金并不是最终的买单者。Z公司的股东变化名单显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定向增发集合资金信托才是真正的认购方。凭借此次定增,外贸信托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有悖常理的是,目前Z公司股价不到6元/股,本次定增价格达8.67元/股,倒挂幅度高达44.5%,参与定向增发的投资者完全可以不通过定向增发,而直接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为什么要主动买套?
事实上
- 2013年A股版“老总去哪儿”:平均每月2.16名落马(2013-12-17)
- 401K计划有望提高年金入市比例 成A股稳压器(2013-12-13)
- QFII入市步伐加速 11月新开22个A股账户(2013-12-12)
- 1.88万亿险资有望驰援A股 优先股或成投资新宠(2013-12-06)
- 上海证券:明年A股重心将略有抬升 趋势性牛市依然遥远(201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