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退出20年:现在人敢花钱会花钱
摘 要: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幕,20年前却完全不同:想要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可能要早早地起床,拿着粮票来到早餐店门口排队。由于粮票不多,为了一家人都能填饱肚子,自己只能少买几样……
20年前,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从短缺到充裕
早晨7点多,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金融企业的员工李伟,来到单位附近的一家餐厅。包子、油条、豆浆……在享用了一顿颇为丰盛的早餐后,李伟付给老板8元钱。
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幕,20年前却完全不同:想要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可能要早早地起床,拿着粮票来到早餐店门口排队。由于粮票不多,为了一家人都能填饱肚子,自己只能少买几样……
20多年前,我国还处于凭票购物的年代。粮票、布票、肥皂票,见证了当时商品短缺的窘境。城里人吃饭穿衣也要凭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蛋票,限量供应。要想结婚买个手表、自行车,更要找票证。“吃什么”,是老百姓一天生活的重大主题。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茅屋里,为了填饱肚子按了红手印,迈出了中国粮食改革的第一步。1982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我国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解放了生产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1984年,深圳特区放开粮油价格,1988年,率先放开食油经营;1992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取消粮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3月29日,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正式写进国家《宪法》。当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票、布票、肉票等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
20多年来,我国农业产品产量跃升至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实现了从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实现2004年以来的“十连增”,连续7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水平。充裕的农产品(8.00, -0.01, -0.12%)供给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
如今,放眼大街小巷,商品琳琅满目;走遍各大商场,服务花样百出。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的年轻人更追求品牌、个性化消费。过去人们习惯“勒紧裤带过日子”,现在消费者敢花钱、会花钱,享受多样消费带来的生活乐趣,消费全面升级。
20年来,米袋子、菜篮子越来越充实
打开快递包裹,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大三学生王颖收到了不少零食:盒装牛奶、袋装牛肉干,还有散装杏仁。“由于课业繁忙,我常常在网上买些零食,囤储备粮,遇到网站有优惠活动的时候,价格比超市还便宜,还能买到超市里没有的进口小零食呢!”
王颖说,现在商品种类繁多,以牛肉干为例,产地不同、制作方法不同,口感也不同。“根据我的偏好和口味,轻点鼠标,就能买回喜欢的零食了。”
如今,选购商品已经不用再拿票排队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像王颖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如地选购商品。市场中流通的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
从关注数量到均衡营养,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了。告别了食品短缺的时代,米袋子和菜篮子越来越充实。粗粮、细粮、加工食品……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自己“口粮”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如何通过主食、蔬菜、水果的搭配均衡摄入营养,怎样才能吃得更健康,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热议的话题。
从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