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停产潮骤起 “挂靠”模式清算隐忧
摘 要:岁末的茅台镇,最低气温逼近零摄氏度、寒风凛冽,但让这个中国酱香型白酒主产区更为寒冷的,是今年白酒行情的糟糕境况。
对这种挂靠,当地一些大酒企显然有点不屑。“只要你看到酒厂的厂名写着某某酒厂第几生产车间的,即是挂靠别人的企业”。
不过《条例》也规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出租、出借或以其他形式转让许可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标志。
“这轮行业调整后,仁怀很多中小酒企可能要被清理掉。”舒国华认为,现在仁怀也确实需清理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市场行情上行时,大家一哄而上进入仁怀,仁怀的土地已承受不了那么多企业进入。”
整合目标“遥不可及”
“一头老虎领着一大群羊。”这是外界对仁怀白酒格局的经典概述———按照仁怀2013年一季度的产销数据,在产量规模上,茅台酒厂的占比为17.71%,但产值占比高达75.53%。对于仁怀而言,整合、提升当地数量庞大的中小酒企的竞争力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事实上,当地政府也一直希望通过整合这些白酒企业,在仁怀的“老虎”后面培养一只“豹子”。
早在2006年2月仁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当时市长房国兴在就仁怀十一五规划纲要作报告时提及:加快地方酒业发展,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把全市白酒生产企业逐步减少到100户内,着力培育税收上千万元、产值上亿元的酿酒企业。此后《仁怀市中小白酒生产企业资源整合指导意见》更重申,要以在2010年前将仁怀市白酒企业整合到百家以内、取缔市内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白酒生产企业为目标。
不过,当初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整合目标,现在看来依然有点遥远。
首先是大企业对于整合中小型企业并不热心。作为仁怀一家独大的白酒企业,在贵州省政府的千亿目标下,2012年茅台集团的“大茅台”集团浮出水面,其中重要一点是:择优在仁怀乃至遵义地区重组一批酒类企业,实现外延式扩展。然而至今茅台迟迟未动。“并购是省里有关主管部门强烈要求的,我们理解主管部门让企业迅速做大的考虑,但对企业而言,并购肯定要慎重思考。”茅台一位高管曾向南都记者透露,茅台会慎重考察这些企业是否有茅台所需的条件。
2012年10月31日,贵州省仁怀市副市长喻阳洪对外透露,在2013年前仁怀市政府将投入10亿元成立“仁怀酱香酒酒业有限公司”,整合当地近百家小规模的白酒企业,同时将引进战略投资者,试图打造除茅台外的当地酱香酒品牌,酱香酒酒业将用多种形式和当地的小规模白酒企业整合。有熟悉此项目的内部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中粮一度有与政府洽谈,但一番评估和成本核算后,中粮一度暂时搁浅了此项目。
“政府希望重量级的企业整合当地中小酒厂,但大企业进入很少会单纯选择1+1+1的做法。”万兴贵表示,靠一个企业把当地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形成拳头,目前在中国的区域经济鲜见成功案例。
而在仁怀酒发局看来,大企业这种担忧源自风险共担机制没有形成,大企业在风险转移工作未做好之前,不敢贸然整合其他企业,就怕生产经营工作中出现意外,“惹火烧身”。
仁怀酒发局进一步表示,制约仁怀白酒产业整合工作进行还有另外两大难点,“第一是企业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规模大,有些市场开拓建设好,有些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已形成良性循环,不同企业在整合中利益谈判很难形成双方都可接受的条件;第二是部分企业没有现代企业意识,坚守‘老板’思想,坚持家族式经营,难以接受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难以很好参与整合。”
“要活的让它活,要死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