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保险销售六大误导伎俩曝光:以停售为借口搞促销

http://www.e23.cn2014-03-12北京商报

    摘  要:“3·15”消费者权益日愈来愈近,各行各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逐渐浮出水面,保险业也不例外。尽管监管层新规不断,但是销售过程中以夸大收益、偷换概念、以停促销等伎俩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销售误导现象仍屡禁不止,保险纠纷屡屡上演。

。”

  追求高收益是绝大多数投资者的目标,不少销售人员也以此来迎合投资者的心理。近日,保险公司专管员在银行为客户现场讲解产品时,因夸大一款两全保险(分红型)收益,对投资者造成欺骗而被予以警告并罚款1万元。

  正如上文所说,对于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分红保险而言,分红险虽设有最低保证利率,在提供保障基础上,与投保人分享保险公司一部分的经营成果,但分红并不确定。

  一位银保销售人员还称,从过去两年投资客户获得的分红来看,一万元每年可以拿到600元分红,这相当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两倍。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保险过往分红业绩并不能说明未来的投资收益,分红是与保险公司未来的盈利挂钩。由此不难看出,分红险每年都具有不确定性。而产品宣传演示仅仅是一种假设和演示,预期收益并不等同于到期的实际收益。

  不过,在很多分红险推介活动中,销售人员大都以高档红利来演示(产品红利演示分为高中低档),从而增加产品的卖点,这样一来人们对其收益的预期提高,更容易引发纠纷。上述所称每年缴费2万元,等到张先生60岁时,最高档的红利约35万元,中档红利约16万元,而低档只有约5万元,可见中高低档红利之间的差距之大,即便是低档分红也不是真正可以确定拿到的分红。

  伎俩4

  混淆视听生存金变利息

  “您还在烦恼孩子的红包怎么存吗?新春存钱好方法现在登场! 买长期寿险,每月存100元,即存1200元/年,隔年返利息700元,存2400元/年,隔年返利息1400元,多存多得!”

  当保险营销员以这样的方式推销时,是否会觉得很诱人呢?买保险不仅有保障还能得利息,很多消费者也许会觉得这确实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产品,于是不假思索地买下了。然而,消费者不知的是,营销员所指的“利息”其实就是这款保险按照条款应该给付投保人的“生存金”,并不是额外给予的红利,更非利息。

  通常而言,消费者若买了一款长期寿险,并在缴满一定时期后可以领取生存金的保险产品一般有分红险、万能险、年金类保险等,是以投保人于保险期间届满仍然生存时,保险公司依照契约所约定的金额给付保险金,并不是保险营销员宣传所说的额外“利息”。

  事实上,将保险分红、生存金等行业术语与银行所用的“利息”相混淆,是保险营销员常用的拉拢客户的手段,但这种做法早就被监管层视为销售误导,禁止保险营销员介绍某种保险产品时使用“存”、“利息”、“存款自由,取款自由”等词语和字句,套用银行储蓄概念并与银行储蓄做不当比较。

  伎俩5

  网销保险积分也算收益

  “公司在淘宝网推出抢钱活动喽!e理财万能险的预期收益率高达7.12%,不容错过!”

  这是去年“双11”期间一家保险公司主推的一款万能险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7.12%,较高的收益率也引来了不少消费者的追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高收益的背后却往往暗藏玄机,涉嫌误导,因为这款e理财产品7.12%的预期收益实则是由“年化收益率5.32%+每1000元送1800个集分宝”组合而成的,而将赠送的集分宝归入保险产品的收益,显然有误导虚增收益之嫌。

  事实上,以集分宝等形式虚增预期收益并不鲜见,此前另有保险公司在淘宝网上卖出的一款高收益万能险还打出了“买保险送全年彩票”的旗号,其预期收益就是由“年化收益率4.8%+0.4%集分宝+最多送全年156期双色球彩票”形成的,同样是将集分宝和双色球彩票的现金价值加入到保险的预期收益当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作者:刘伟   网络编辑:马恬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