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10万亿元背后:信披依然朦胧
摘 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仍然以“理财”之名,行“存贷”之实,并通过通道业务的开展,成为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而产品管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信用中介身份也并未实现改变。
核心提示: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仍然以“理财”之名,行“存贷”之实,并通过通道业务的开展,成为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而产品管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信用中介身份也并未实现改变。
银行理财竞争力排行榜:窥视银行资产管理能力
再过几年,21世纪资管研究中心制作的“银行理财竞争力排行榜”或许就要换成“银行资产管理竞争力排行榜”,去年6月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首次提出,要充分利用银行业自身的技术、网点和人员优势,将理财业务规范为债权类直接融资业务。去年9月14日,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表示,为避免通道业务风险,今后应当推出银行自己的资产管理计划。
但银行理财是银行资管的前身—这一诞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已经发展了10年,并且存量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是百姓最常用的投资产品。
和基金、券商、信托资产管理产品相比,银行理财更为同质化,但同质并非一切都相同,它们的差异还是能反映一家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基于此,21世纪资管研究中心制作了银行理财竞争力排行榜,可以一窥银行资管的竞争力。
10年,10万亿元,这或将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问世以来所交出的一张答卷。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银行理财资金余额已达9.92万亿元,较2012同期增长48.06%,而同2007年底的0.53亿元相比增长近18.7倍,2013年全年余额突破10万亿已无悬念。
但在理财规模高速增长的背后,围绕着其运作方式、信息披露、监管标准等方面的诸多争议始终未见休止。
事实上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仍然以“理财”之名,行“存贷”之实,并通过通道业务的开展,成为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而产品管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信用中介身份也并未实现改变。但是,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银行理财和其资产负债业务的风险隔离,以及理财认购人的投资者教育。
去年可谓是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之年。3月,震动资管界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横空出世,对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等要素明确监管要求;下半年,象征着银行理财进化方向的“银行资管计划”亦在13家银行中得以试点。
这些努力并不易见效,据21资管研究中心了解,绝大多数银行短期内无法实现理财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分割,而理财产品保有“刚性兑付”,且银行作为实际风险承担者的现状仍难以撼动。
不过,换个维度审视,其实银行理财业务及其管制套利活动一直在扮演推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可以预期的是,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真正到来前,银行理财产品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仍然是荆棘满路。
而恰逢转型乱世,21资管研究中心推出此次银行理财竞争力榜单,试图探寻各家银行理财业务在规模、收益、转型、创新等维度上的新格局。
- 4月1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4-01)
- 3月31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3-31)
- 3月27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3-27)
- 银行理财产品再受青睐 四步破解说明书玄机(2014-03-26)
- 盘点银行理财乱象 超三成客户遭遇误导销售(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