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决策者希望这样
摘 要: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维持了一周多前国务院对经济运行的定调: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就业形势总体较好。虽然政治局会议声明,“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不容低估”,“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但它同时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基调。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维持了一周多前国务院对经济运行的定调: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就业形势总体较好。虽然政治局会议声明,“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不容低估”,“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但它同时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基调。
这意味着,新一届政府打算继续拒绝响应地方官员和一些企业日益提高分贝的要求推出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措施以支持增长的呼吁。
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 P)同比增长7.4%,增幅降至18个月的低点。这一数据不仅在2013年第四季度7.7%的基点上大幅回落,也没有达到3月初全国人大会议上设定的7.5%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好在这个增长目标今年第一次附带了“左右”这个留有弹性余地的后缀。
实际上,7.4%的增长率已令许多经济分析师暂时舒了一口气,他们此前的预估更低。眼下人们关心和争论的焦点已不在于宏观经济未来是否会继续下行,而在于下行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以及决策层会不会以及什么时候拿出更多“保底线”的实质性行动?
2012年和2013年,中国的GD P增长率都在7.7%,虽然创下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多年的最低水平,但都实现了官方先前预设的目标。尽管今年人代会上公布的经济增长率与去年持平,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随着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推进,未来要达到上述增长速度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自去年以来,几乎所有投资银行、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都大幅调低了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预期。一些人甚至已经在为中国经济“硬着陆”未雨绸缪,这是因为中国现行经济模式蕴含着严重风险。
首先是经济对投资的畸形依赖,目前投资占中国G D P的比重将近50%,是全球最高的。2008年,中国信贷总额与G D P之比为115%左右;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升至近180%。这种信贷扩张速度是危险的,已经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的房地产泡沫便是最直观的体现。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另一个必然结果是产能过剩,过去两三年里频繁发生在钢铁业和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里的一幕幕破产悲剧便是其典型缩影。此外,这种投资拉动的效能本身也正在迅速衰减。IM F的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整体投资回报率已下降了约三分之一。惠誉国际评级的估算更加悲观,它认为中国现在每放出人民币(6.2456, -0.0134, -0.21%)一元贷款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回报仅为2009年以前的三分之一。
相对于很快就将走到尽头的投资拉动模式,更为迫在眉睫的风险是天量信贷留下的堆积如山的债务,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尤其令人触目惊心。2008年至今,中国全社会的债务总额与G D P之比几乎翻了一番,从125%飙升至230%。这笔数额庞大的债务中的大部分是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所谓“地方融资平台”积欠的,而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又以游离于央行[微博]常规信贷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的形式存在。这种现状必将严重威胁本已危机四伏和十分脆弱的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不由令人忧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的爆发。去年以来,中国已发生多起信托产品和公司债逾期违约事件。这些局部的危机会不会蔓延和发展成为一场全面危机,是值得密切警惕的。
前总理温家宝经常说的一句话概括得再准确不过: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此,中国经济必将经历一次别无选择的大规模结构调整。如果这一调整不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