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贷为啥又贵又难贷:一个房贷银行有3套逻辑
摘 要:从去年底至今这段时间里有过买房办按揭贷款经历的人,很可能有这样的困惑:个人征信记录良好,也有稳定的收入和税单,且工资流水清晰,可是银行房贷却很难申请下来;好不容易申请到,首套房贷利率都上浮了5%~10%,相比几年前朋友购房贷款能打八九折,想想心里不是滋味。
去年的需求。递延效应之下,年头的新客户们又被压到了年中,以此类推。而究其实质,是供求关系失衡。
从“供求关系”来看,央行在前述住房金融专题座谈会上提出的办法是“切中要点”的。一名大行资负部门人士告诉笔者,央行在会上表态“如果银行有规模方面的诉求,可以找央行帮助协调各行际间的规模调节”,可让银行从房贷供给层面上得以改善。
第三个秘密,对于银行“涨价”房贷,其实并非是其过于“黑心”,实在是银行有着维系利差的无奈。从行业来看,在负债端,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加上互联网金融强大吸存能力的“搅局”,银行获得储蓄/存款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
一家中型银行的支行长表示他不倾向在个人房贷上花力气,因为“做房贷简直像义务劳动”。他的计算方式是,银行目前相对高成本的负债(如吸收金融同业的协议存款)有的年化利率已经超过5%,而这还不是银行的放贷成本,因为还要计入20%的不产生收益的存款准备金,由此,实际的成本至少是“5%÷0.8”,相对6.55%的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银行简直不创利,白忙乎”。
这个秘密之下,银行也有了“贷款种类间再平衡”的诉求,当银行对于对公贷款,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具议价能力,更多的头寸就可能被调整过去。
银行的实际情况并没逃过央行的监测。因此在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上,央行的用词是和逐利的银行谈“社会责任”:要求银行理解购房者的生存压力,做到财务可持续发展,能保本或微利就好。
只是,央行的殷殷期望对于理论上已被抛向市场化经营的银行,尤其是多家上市公司银行是否有效?一名上市银行总行人士向笔者表示,作为上市公司的银行若要从基本面上保证股价稳定、股东受益,就必然会看重业绩增长;总行每年制定利润指标,也都是要面对董事会审核压力的。
中长期贷款:流动性管理逻辑
银行经营需要通盘考虑,除了资金定价和贷种平衡的逻辑,计财还需要把控“流动性”问题,因此在贷款期限上,每个银行都有长期、中长期、短期贷款间的额度分配及平衡。
“这就好比你自己理财,比如你有100元钱,可以用20元投长期国债,30元投5年期信托,剩下的一半投资股票一半存个活期,需要容易变现的资产来应对生活急需。”前述城商行计财业务人士说,银行也是这样控制期限平衡的,房贷属于不能短期变现调整头寸的资产。
而零售贷款中长期资产的盘子,至少对于诸如这名计财人士所在的城商行,“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那部分份额已经趋于饱和”。
和期限一并考量的另一个计财逻辑是“集中度”管理,资产要分散在几个篮子里,“就像你不会把所有钱都拿去投一个公司的股票,或都拿去投黄金(1243.40, -0.60, -0.05%)一样”。这名计财人士说。而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是,长期资产中流向房地产的集中度也过高了。
由此,一些银行此前的内部指令其实是,对于房贷,要进行现有份额的退出,以及新增份额的限制。
房地产类贷款:风控逻辑
促使银行决策贷款放与不放的底线是风控逻辑。而个人房贷风险相对大不大,恰恰是笔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最显分歧的问题。
从已有数据出发,不少银行人士告诉笔者,个人房贷因为有足值的抵押品而被长期归类于银行的低风险品种。从房贷大行工行的数据来看,截至4月末,该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仅为0.27%,低于全部贷款的不良率
- 工行济南长清支行个贷业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快资金及时到位(2014-05-26)
- 个贷占房贷七成关乎房企血脉 开发商称没它就等死(2014-05-16)
- 工行济南趵突泉支行“三个提高”助推个贷业务快速发展(2014-04-30)
- 工行济南平阴支行营业室实现“个贷进网点”零的突破(2014-03-24)
- 建行淄博营业部成功收回处置逾期拖欠的个贷不良资产20万元(20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