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定评论:向降准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利器

http://www.e23.cn2014-06-11证券时报网

    摘  要: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宣布,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6.2287, -0.0110, -0.18%)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宣布,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6.2287, -0.0110, -0.18%)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次降准是定向宽松

  这次“定向降准”,是2014年4月25日“定向降准”后适用规模与范围较大的一次“定向宽松”,是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又一次完美结合,必将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我国信贷政策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是总量调节工具,而信贷政策主要是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由于信贷政策鼓励的方向,如“三农”、小微企业贷款,往往与金融机构“贷大”、“贷集中”的经营偏好存在冲突,且“三农”、小微企业自身经营风险较高、财务制度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这些领域的积极性总体不高。但同时,“三农”又事关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小微企业则是我国经济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支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因此,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是信贷政策的重要方向。但在实践中,货币政策已经拥有充足的工具,但信贷政策工具明显稀少,主要还是依赖于货币当局的“窗口指导”与道义劝告,以及近年来对金融机构在落实信贷政策方面进行评估,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当程度上依靠金融机构的自觉与社会责任。

  本次定向降准是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完美结合。按照本次定向降准的条件,所谓“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不难发现,货币当局将定向降准与金融机构的具体“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比重相联系,使得信贷政策导向更具针对性,发挥了正面激励作用。按照上述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

  结构调整不改稳健政策

  定向降准并不改变货币政策的稳健方向。2014年4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6.8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狭义货币(M1)余额32.45万亿元,同比增长5.5%。总体看,我国货币供应总量充足适度,完全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虽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仍有待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还有下降空间,但主要是金融结构调整问题,与金融总量的相关性不大。相对于全面降准的“大水灌秧”,定向降准定向发力,是用好增量的有效途径,既不会大幅增加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又可以将新增信贷资源引向最需要的经济环节和部门,支持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本次定向降准实际释放资金量仅在500亿至1000亿左右,在货币当局可控范围,对我国资产价格和物价的影响微小。同时,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进行日常操作,有效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适度。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新闻稿所示,当前我国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

事实上,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松我国货币政策并不是一个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马恬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