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债占GDP的119% 违约概率或提高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债的发行数量也水涨船高。标准普尔在三年前就已经发布报告,中国企业债总量将超越美国企业债,未来还将超越欧美企业债数量之和。2014年,第一个目标实现了
达到7.89%,今年2月份达到了7.9%的高位。
在中国境内融资成本不断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境外市场较低的利率环境也吸引着大量的有资质的中国企业赴海外市场发债融资。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元的基准利率就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企业融资成本也很低,因此大量企业转而在海外融资,而海外融资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发债,毕竟IPO的企业还是少数。”
而在海外发债融资的中国企业中,尤以房地产企业为多。仅2013年第四季度,就有包括万达、旭辉、绿地、雅居乐、中海、恒大等在内的20多家房地产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融资,总募集资金大约为220亿美元。去年5月份一个月的时间,更是出现了27家中国的上市房地产企业海外发债融资达759亿元人民币的状况,超过了2012年全年600亿元人民币的发债融资规模。
就2013年全年来看,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融资总额(包括贷款)累计已达近550亿美元,同比较2012年翻了5倍,其中房地产企业的票据和债券融资就达到了近400亿美元。
“其实,除了房地产企业在外面进行美元融资以外,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点心债进行融资,其中香港的规模最大。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境外市场的人民币资金量不断扩大,为企业发行点心债提供了基础。而且,由于人民币多年来的不断升值的行情,境外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债券的热情也愈来愈高涨。”奚君羊进而指出,“另一方面,境外人民币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境内,这也成为企业竞相寻求海外融资的巨大推动力。”
今年年初至5月,点心债的发行量已经比去年同期上升80%至2780亿元人民币。有消息称,目前数家国企都在进行点心债发行,包括中国中化集团旗下的中化香港、中国诚通控股旗下的中国诚通发展集团,以及日照港集团也将通过香港子公司首次发行点心债。
违约概率或提高
然而,“超日债”的违约事件犹如在中国的债券市场砸下了一枚“原子弹”,在炸痛炸死一堆的投资者之后,也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变化。“政府不再兜底,原来债券也是可以违约的。”这成为中国出现首次债券违约事件后,投资者最痛、最清晰的认知。同时,这一事件也给热火朝天的债券市场浇了一盆冷水。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中国的非金融企业债务增长很快,在过去的五年中大概以50%的增速增长,同时非金融企业债占GDP的比重也远远超过美国。在国外如果连续五年债务增长超过30%,就是金融危机的前兆,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过了50%。
“发达国家普遍政府债务比较高,但政府是不会倒闭的,所以不至于导致危机。然而企业却是要破产的,尽管中国总体债务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企业债务的增长却很容易导致危机。”
奚君羊认为,未来中国企业债的违约率会出现上升态势,“一方面,中国企业越来越偏向于高负债,而负债越高,偿付的能力也就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违约的容忍度开始提高,刚性兑付情况将逐步减少。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已经势在必行,这也就意味着今后连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都可能出现倒闭违约,何况企业。”
中国的房地产和钢铁行业依然是最大的担忧来源,更高的土地囤积程度和物业库存已经使得房价有了萎靡的趋势,这也使得钢铁的需求转向了下降。标准普尔的企业融资风险趋势指标显示,中国企业的现金流和杠杆状况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