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合投资高收益吸纳公众存款 多地负责人关门跑路
摘 要:10月22日,对于甘肃世合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世合投资)的投资者而言或许是一个有点凄凉的日子。这天甘肃世合投资总经理刘山川向兰州警方投案自首,世合投资集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事件也由此曝光。
担保物涉及多家公司的房产、商铺、机器设备等。在合同中,陕西世合投资将自身定位为担保方,出借方和借款方则分别为投资者和其他公司。
其中一份合同显示,该笔借款期限为6个月,年化利率为12%。借款方陕西达昌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昌工贸)“承诺”借款用途为“滨河御园”项目工程资金周转。世合投资为此次借款提供连带责任式担保,达昌工贸则向世合投资提供“滨河御园”项目3号楼房产作质押反担保。
合同中的担保函显示,投资者与借款人达昌工贸签订了总金额为1500万元的借款担保合同,其中该投资者享有债权15万元,为期半年。这份盖章确认的担保函为陕西世合投资出具。
而达昌工贸工作人员近日公开表示,此前与陕西世合投资虽有合作,但发现问题后已停止合作,合同所列担保金额亦有不实。
甘肃世合投资也出现了类似的担保融资情况。
“甘肃世合投资公司的担保融资业务完全就是违法行为,其经营范围里根本就没有融资担保业务这一项。”兰州市工商局一位了解甘肃世合投资公司案情的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上述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投资公司的企业名称应与其经营范围相对应。“一般性投资公司在名称中应使用‘投资’字样,属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在名称中应有‘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字样,属于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的公司在名称中应有‘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字样。而甘肃世合投资在名称上并未明确标注经营范围字样。”
兰州经侦支队提供的案情资料显示,甘肃世合投资实际经营业务已经涉及融资行为,不单单是超范围经营,而是涉嫌非法融资担保。
法治周末记者在查阅甘肃世合投资的经营业务范围发现,其注册业务范围仅为企业项目投资、房地产投资、酒店投资、企业管理咨询等,并无融资担保业务。
上述兰州市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工商局是不予核准“融资、理财”等金融类业务经营范围的,这类业务应由金融监管部门监管。
甘肃省工商局企业处何能贤副处长近日公开表示,根据注册情况,甘肃“世合投资”并不是担保公司,不得从事担保融资业务,甘肃世合公司已明显在以投资的名义违规放贷,违规揽储。
“像世合公司这样承诺保本保息的行为其实已经违规了,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向不确定的对象募集资金、编造一些虚假项目信息已经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构成经济犯罪。”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孟庆君律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缺少明确的监管方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跑路的投资公司多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登记的经营范围在工商局界定范围之内,但其实际操作多涉及金融业务。
据工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投资公司实际操作中超出经营范围,涉及金融领域,应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而有地方金融办工作人员表示,地方金融办只负责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目前很多投资公司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不在其监管范围内。
“这实际上是一些人抓住了政策的漏洞。”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常龄对此表示,按照各地规范发展民间资本管理机构的办法,类似对接企业与民间资金的民间资本管理机构,应该在地方金融办备案、受其监管,但因为成立上述机构门槛高、监管严,很多人就以“投资公司”的名义开店,在暗中从事吸收存款等违法违规活动。
“这种擦边球现象,投资者不投诉,相关部门很难掌握其具体经营状况。加上
- 浙江传奇投资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两责任人被刑拘(2014-10-23)
- 中都董事长涉嫌非法吸存被刑拘 民间借贷或达5亿(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