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双降背后:银行惜贷企业弃贷 新型表外业务分流
摘 要:近期相继公布的9、10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存贷款的降幅分别创下近年纪录:一方面,10月份社会融资余额同比增速降至14.1%,创近年历史新低;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萎缩至5483亿元,环比下跌36%。
央行终于选择了释放降息猛招,以期轰开死水一潭、趋于凝固的信贷市场。
近期相继公布的9、10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存贷款的降幅分别创下近年纪录:一方面,10月份社会融资余额同比增速降至14.1%,创近年历史新低;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萎缩至5483亿元,环比下跌36%。
另一方面,存款总额季度环比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滑: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比中报时减少了1.51万亿元,降幅达1.97%,其中有13家存款减少;到10月份,人民币存款进一步减少了1866亿元。
上述背景之下,11月里金融业堪称多道"令牌"纷飞: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十条新规(下称"融十条");20日传出银行间市场因某银行资金缺口超百亿而延时半小时关闭的新闻;随着形势愈发紧张,21日晚央行祭出了降息撒手锏,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就在市场为这一消息备受鼓舞之时,30日,央行、国务院法制办再就《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决策层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举措不断加码,业内得出结论:去年"6·30"货币市场的资金紧张如果是第一波的话,那么,今年的第二波则表现为实体经济。
但二者的形成逻辑截然不同:去年是热钱外流导致存款大幅流失,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一次的成因则更为复杂,既有信贷需求不足与银行惜贷相结合形成的信贷萎缩效应,也包括新型表外业务对传统存款的分流。
正如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所言:"钱紧是假象,背后有春秋。"
银行惜贷
"11月20日以后就开始控制放款数了,我们认为,这不是钱紧,而是控制规模。"前述股份行人士说,"每家银行到年底都会控制信贷规模。各分行每天都要向总行报计划,必须严格按计划放贷款。而且银监会也控制规模,所以也容易造成每年一季度银行贷款爆发性增长。"
"银行其实并没有触及存贷比上限。"该人士补充说。
据统计,在"融十条"出台之前,即便有10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超过了70%,主要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平均也仅在67%左右,并没有达到75%的上限。而银行没有充分使用额度,原因是银行年末惜贷与企业因融资成本高涨导致主动弃贷并存。
以南方某股份制银行为例,在力求满足存贷比的同时,其一般会考虑三个因素:
一是银行的业务增长率,到年底基本达到年初所设定的增长幅度后就不再发放贷款;另一个是对每个行业的放贷总额分别有一定的比例控制(该行要求控制在15%以内),当某个行业的投放比例达到要求时即不再贷款;第三是到年底考虑利润的原因,利率低于20%上浮的项目基本就不再考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曾在9、10月份连续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期限均为三个月,利率为3.5%。
但很明显,总计7695亿元的新增流动性未能体现为银行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
一些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虽被注入流动性,但考虑到期限错配的风险,银行一般不会将这些短期的资金匹配到长期的信贷项目中去。
"于是银行把央行给的这些低息的廉价资金投入到债券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民间金融智库MFI首席经济学家江勋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需求的旺盛使得城投债利率也进一步降低,因为大家认为城投债仍然有国家信用背书。而这同时也滋长了地方政府"以债养息"。
前述股份行人士也表示,近两年,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不作为,宁求无过、不求有功,比如在检查组进驻的时候,宁可先放弃贷款。而同时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也越来越严,政府的一些项目并不规范,都是从信托等影子银行或者城投债的形式,提走了很多信贷需求。而且城投债利率也低,使用上比银行贷款要方便,也可以绕过信贷额度管制、贷存比考核、资本充足率监管等。
"银行用MLF这样3个月期的低成本资金在债券市场可以进行无风险套利,同时还能减少资本消耗。"该人士说,银行在传统信贷体系不断收紧额度,通过赚取债市的无风险收益来补贴信贷主动收缩所带来的利润下滑。
企业弃贷
"如果出现货币松、信贷紧的现象,在没有监管加码的情况下,依据贷款派生存款的逻辑,几乎只有一种可能原因,就是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旺盛。"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所长王皓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根据央行报告,三季度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利率比二季度上升7个基点至7.33%。房贷利率比二季度上升3个基点至6.96%。此外,三季度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从69.11%上升至71.26%。
"如果贷款平均利率在7%左右,小微企业还要大幅上浮,远超7%左右的GDP增速,那么大家干活都是给银行打工,白干活干嘛还要借钱呢?"海通证券在研报中写道,融资需求与贷款利率有关,融资总量偏少并不一定源于信贷供给不足,而很有可能源于融资需求不足。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利润的最关键因素,是稳住并且撑起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唯一办法。"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提到,APEC会议上对于新常态的定义,以及决策层释放的信息,暗示了明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7%,由此也就要求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需保持在15%附近。
在9月国务院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颁布后,地方融资平台明年的基建投资将难以维持今年前10月的21.38%增速,那么就必须想办法将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推起来,而这二者今年前10月的增速分别仅为13.5%和12.4%。
于是,在此前定向调控和MLF等工具对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见效不大的背景下,国务院推出了"融十条"。其中第一条即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增加存贷比弹性,将使银行资金成本降下来,可放贷资金有所增加,从而促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不过,因市场预期银行同业借款将被纳入到存贷比中,意味着银行将需要向央行补缴2万亿元左右的存款准备金,因而银行下意识地收紧资金拆出,并大幅提高互相之间的借款利率,从而导致11月20日银行间市场因某银行资金缺口超百亿而延时半小时关闭。银行间市场基准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从当天收盘时的3.28%上升至转天的3.48%。
11月21日晚宣布的降息是央行为降低融资成本的再一次努力,也是市场反响最大的一次努力。
据徐彪估算,按目前三季报非金融企业10.6万亿元的带息债务,融资成本下降40个基点,意味着400亿元的费用节省,大约提升其全年利润增速4%。
降息之后,11月25日,央行在公开市场14天正回购利率在时隔六周后再度下调20个基点;27日,央行时隔四个月首度暂停正回购,总计相当于在公开市场净投放350亿元人民币。
不过,在祭出降息这种调控的手段之后,央行有望在明年推出酝酿了21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11月30日,央行、国务院法制办就《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王皓宇提到,央行一面通过降息放松货币,一面通过即将推出的存保制度提醒借贷双方提高风险意识,实则也是希望宽货币的同时,避免出现过去4万亿刺激时期的信贷失控问题。
当然,降息也有可能导致银行因息差收入下降反而更加收紧头寸,使得之前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仍然无法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现状。
不过,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客户下沉的压力,一些股份行和城商行对小微贷的争夺并不轻松,且逐渐出现一种新的表外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