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时隔三月再降息 货币政策步入降息降准周期
摘 要:距离上次降息3个月之后,央行[微博]再次宣布降息: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行(4.11, -0.03, -0.72%)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表示,此次降息再次表明,货币政策基调的“稳健”二字不能做简单字面理解,应更多关注去年四季度以来“保持松紧适度”的新表述。实际上,今年货币政策操作将具“趋松”特征,预计2015年末M2增长12.5%,比2014年末高0.3个百分点。
市场人士预期,此次降息不会是最后一次。贾书培表示,结合1、2月份的通胀水平,中债资信将今年的CPI同比增速下修至1.3%,预计今年贷款基准利率还将有5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年初我们以历史平均法计算的今年CPI为2.1%左右,但从开年情况来看,我们根据高频数据计算的今年1至2月CPI环比低于历史5年同期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再考虑到内需疲弱等因素,我们将今年的CPI预测下修至1.3%,将较去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以此计算的贷款利率还将再下调50个基点才能与去年的实际利率水平相当。”他说。
更多降准也可期。中金债券组发布报告称,降息依然不够,仍需要更为坚决的降准来对冲贬值带来的资金外流,同时主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并带动整体利率下降。毕竟存款利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而如果货币市场利率也没有明显的下降,银行在资金成本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不可能主动降低资产的收益率要求,而且资金外流也导致外汇占款减少,银行增长放缓,所谓的降息只是望梅止渴。本周公开市场到期量明显上升,如果央行不主动投放更多流动性,资金面仍将偏紧,未来仍亟待降准来缓解资金面的紧张。只有货币市场利率真正降下来,经济动能才有可能逐步企稳回升。
展望 宽货币需宽财政配合
去年至今,不管是定向降准、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还是全面降息、全面降准这样的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和调结构方面一直持续发力。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宏观调控要依托两条腿,在货币政策这条腿之外,财政政策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财政政策将更为切实有效。
“从前期调控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在逐渐递减,不能完全把稳增长寄托于降息政策上。当前,受金融脱媒、影子银行影响和互联网金融冲击,资金流出银行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市场利率上升使得银行和企业成为高成本的共同受害者,银行的贷款定价下降空间有限。去年11月22日,人民银行[微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0.4个百分点,而反映市场实际利率的LPR(贷款基础利率)从降息前的5.76%下降到2015年2月28日的5.51%,下降仅25个基点,下降幅度有限。”杨驰说。
他表示,预计下一阶段在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的同时,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减免税负有可能取代增加支出成为财政政策新的发力点,中小企业税负有望进一步减轻,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也有可能适度减免。前两天国务院进一步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已经释放出相关信号。
民生宏观分析则称,财政积极表现为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并积极培育农村公共设施、城市地下设施、养老健康、学前教育、文化娱乐、体
- 央行降息预期升温 降息潮席卷全球近20家央行(2015-02-26)
- 央行: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05万亿元(2015-02-15)
- 央行连释流动性年内逆回购5150亿 专家称仍会降息(2015-02-13)
- 央行备战资金“年关”大考(2015-02-12)
- 央行报告显示:降息有效促进贷款利率下行(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