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6年大众仍抱怨看病贵:进了医院钱就像纸
摘 要:有人说,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不是我们漠视这个问题的理由。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医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医改大刀阔斧,药价多次调整,医保标准不断提高,惠民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少人仍有看病贵、负担重的“痛感”。
装石蜡油。对此,陈教授不禁自讽道:医疗费用怎么可能降得下来了哟!
这石蜡油主要功能是增加医生手指的润滑性,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了,价格十分低廉,过去,这相当于用酒精消毒体温计一样,消毒环节是不另外收费的。但是,现在弄成这么个一次性的小包装,就意味着,患者的消费单上,必然会多一份支出。
我们在一家医院的换药室看到,等着换药的患者,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一次性的密封的医药包,里面是一个镊子、两个棉球、一块纱布,还有一小块消毒无纺布。我们看到,换药的护士,并没有完全使用药包里面的物品。但是,这样一个药包要向病人收费30元。
手术病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耗材的费用都比较高,甚至高过了手术本身定价。通常,材料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20%至30%,多的甚至高达50%以上。
医学技术:拉高“对价”?
应该承认,看病贵的另一头,是现代医学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与更新,是治疗的质量和疗效的提高。
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胡豫说,以慢性白血病为例,用医保目录内的药,病人可以存活3年左右,用进口的自费药,病人可以长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每月的药费得花八九万元,且需终身服药,现在有专门的慈善机构定向为这些病人提供帮助,但病人每月还得自费上万元。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拉高了治病的费用。比如,胆囊切除手术,以前手术开一个大口子,要花近2个小时。设备更新后,现在只需要打几个小孔就行了,风险降低了,时间缩短了,痛苦减少了,但设备购置、维护和医生的培训成本大大增加,导致病人支付的费用水涨船高。
挤不干的水分
信息不对称下的“被自费”
信息不对称,是医疗服务的一大特性。患者在医疗消费中相对弱势,在医院和医生面前是外行,消费基本是被动的,在“以药养医”的环境中,感觉特别容易“被消费”。
不该“享受”的过度医疗
明明只是骨折,医生却对患者说,你年过五十,骨头已经停止生长了,必须换一个人工关节。这是北京大学的专家多年前在江苏某地调研时遇到的一个实际案例。
医患双方,专业知识和信息很不对称,对医生的建议,患者基本照做。有人说,有了这种信任,大夫给杯白水,病人也会好三分。但这种信任,面对某些趋利冲动难抑的医院、医生,也容易遭受过度医疗的“温柔一刀”。
去年9月,患者郭朝阳的痔疮首次发作,就医后,一位权威的专家建议他立即手术。尽管医院的宣传栏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治疗痔疮应该先药物治疗,在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采取手术治疗。郭朝阳也很犹豫,心想此前自己一次痔疮药都没用过,有必要马上手术吗?但是,最后他还是相信了权威,接受了手术,结果,手术很不成功,至今还留有后遗症。
异地医保“差”出来的自费
异地医保即时结算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各方关注,湖北已经实现了省内的异地即时结账。现在,跨省的异地即时结账问题,还在逐步解决之中。
所谓异地即时结账,是指B地的病人,在A地看病也能就地即时结账。看似A地给报销了医保费用,其实,还是B地埋单,因为,你的医保关系在B地,只不过通过电子化实现了即时兑付。这减轻了异地就医病人的资金垫付压力,当然是好事。但是,接踵而来的就是异地的政策差异和差价的问题。
张前进是北京人,因为工作的关系,人长期在外地。去年底,他在外地做了两个手术共花费4.6万余元,医保只报销了1.8万余元,自费的比例高达60%。分析自费原因时,他才发现,异地诊疗和检查费用的差异等,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