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详解上市公司高转增 或成为炒作工具
摘 要:上海证券交易所今日发布文章,详解目前市场高度关注的“高转增”现象。文章指出,在目前实践中,绩差公司更倾向于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在市值管理热的大背景下,资本公积转增行为容易沦为上市公司假借市值管理名义、实现其他特定目的的工具。
上海证券交易所今日发布文章,详解目前市场高度关注的“高转增”现象。文章指出,在目前实践中,绩差公司更倾向于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在市值管理热的大背景下,资本公积转增行为容易沦为上市公司假借市值管理名义、实现其他特定目的的工具。
绩差公司更热衷于“高转增”
上交所在文章中指出,转增股票是指上市公司将企业的公积金转换为资本或股本,并将由此而增加的股票发放给股东的行为,具体包括“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两种。目前市场盛行的高送转行情,主要是由高比例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行为带动的。
具体来说,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是对往年暂未分配利润的进一步分配,与股票股利的性质类似,可以认为是一种延迟发放的股票股利。因此,可视为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而资本公积科目核算的内容要复杂得多:一是上市公司收到投资者出资超出其在股本中所占的份额的部分,包括新股发行中的超募资金等;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如会计政策调整带来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化等。概括地说,该科目核算的内容都是与上市公司经营成果无关的业务,即:不纳入利润核算、直接增减所有者权益的业务。设置这一科目的初衷,就是严格区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其他的利得损失。
文章表示,基于上述分析,将资本公积转增为股本时,其资金来源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并无关联,这一行为也不属于对利润的分配。因此,资本公积是否转增股本与公司的业绩状况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而从目前实践看,部分业绩状况较差的公司,更加倾向于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查询历史年报数据发现,不少亏损公司和业绩下滑公司相继推出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案,而另一些使用资本公积“高转增”的上市公司,其上一年度三季报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以2004-2014年所有实施转增股方案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观察其业绩增长情况时可以发现,公司前一年的业绩越差,其宣布高转增后,市场给予的正反馈越强烈,也即:上市公司在业绩增长不足的情况下推出高转增方案,反而更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这种情况会进一步促使上市公司在业绩出现问题的时候推出高转增方案,以博得市场关注。
当然,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降低股票价格、提高流动性等。特别是,那些在IPO中超募资金较多的公司,由于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公积金,客观上存在一定的转增需求。从长远来看,流动性提升最终也会带来企业估值的提升,但这种提升是相对有限的,其与以业绩增长为基础的利润分配形式的投资者回报有着较大差异。
“高转增”容易成为炒作工具
文章指出,失去业绩支撑的资本公积转增行为,容易与市场其他行为相互渗透,成为市场炒作的工具。特别是现阶段,在市值管理热的大背景下,资本公积转增行为更容易沦为上市公司假借市值管理名义、实现其他特定目的的工具。
目前,市值管理有一种特殊的“PE+上市公司”模式,即:一些产业并购基金或通过大宗交易接盘,或从二级市场先行增持股份,实现利益绑定,然后帮助上市公司完成产业链整合,实现退出。这种模式看似合理合法,但实质上是利用现有上市制度的缺陷,打政策的擦边球,是假借市值管理之名、行灰色操作之实的典型模式。如今,部分高转增行为也借鉴了此类操作手法,即:一些私募基金通过定向增发或二级市场增持的方式持有上市公司股权,获得一定话语权后提出高转增方案,待股价上涨后伺机退出。
通
- 东方证券23日登陆上交所 募资规模达100亿(2015-03-20)
- 上交所回应股票期权暴跌 将尽快放开一人一户限制(2015-02-12)
- 上交所:未来进一步拓展期权标的范围(2015-02-09)
- 上交所:沪港通正研究额度调整 允许融资融券(2015-01-21)
- 备案制下首只资产支持证券登陆上交所(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