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银行卡诈骗遭遇“骗中骗” “掐卡”骗局露面

http://www.e23.cn2015-06-10法治周末

    摘  要:主动将自己和亲朋好友的银行卡在网上兜售,违法分子购买银行卡实施诈骗后,才知道遭遇了“骗中骗”。

银行卡诈骗遭遇“骗中骗” “掐卡”骗局露面

  主动将自己和亲朋好友的银行卡在网上兜售,违法分子购买银行卡实施诈骗后,才知道遭遇了“骗中骗”

  发自湖南衡阳

  现在电话诈骗的花样不断翻新,骗子设套行骗市民,却不知还有“黄雀大盗”在后,待他们行骗成功之时,却落入“黄雀”设下的陷阱。

  2015年5月22日,湖南省衡南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赵冶国、宋焕书等5人团伙盗窃案,衡南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赵冶国、宋焕书等5人以“掐卡”的方式实施盗窃,涉案金额15万余元。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网上兜售自己的银行卡,从而“截取”诈骗分子诈骗得来的钱财,这种案件在湖南尚属首例。

  “掐卡”的“财路”

  现年37岁的赵冶国,系一名外地来北京的务工人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冶国看到极具私密性的银行卡竟能被当成商品公开买卖,在北京某些高校门口有时还会出现收购银行卡的人。

  “利用自己的银行卡,也可以发大财!”在一次闲聊中,有“业内人士”给赵冶国指点,有一种“掐卡”的“财路”可以保证让他发大财。

  据记者了解,所谓“掐卡”,就是开户人使用本人的身份信息到银行办理银行卡、设置电话、网络查询密码后,然后以40元到120元不等的价格通过网络或中介人出售给买卡人。开户人每天则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对账户进行实时查询,一旦发现银行卡上有资金到账,开户人便立即将银行卡挂失,这样实际持卡人手里的卡就宣布无效。办卡人可以重新到银行补办一张银行卡,然后将卡中款项取出据为己有。

  衡南县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李智宏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因为借这种渠道获得银行卡的买家,大多会把买来的银行卡用于非法活动,而且这些不法分子被骗后一般都不敢报警,只能自认倒霉。

  自认“聪明”的赵冶国,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快捷赚钱“以毒攻毒”的妙招。于是,他开始实施了自己的“发财大计”。

  “广撒网才能多捕鱼。”赵冶国觉得这种赚钱的思路要得到实现,必须要将大量的银行卡销售散布出去,这样才能增加“截取”钱财的几率。

  2014年4月中旬,赵冶国召集自己朋友鄂树义等人,准备共同实施“发财大计”。之后,鄂树义等人唆使他人办卡并联系出售,办银行卡时要设定与指定电话卡绑定一起,然后将所办银行卡的卡号、电话查询密码等信息告诉赵冶国,由赵冶国对这些卡进行监控,一旦有钱进账,则由鄂树义通知开户人到银行挂失并提现。

  衡南县人民检察院查明,赵冶国、鄂树义等5人利用自己的身份证,同时唆使朋友、亲戚共办理了近40张银行卡,然后通过网络或中介分别卖给他人,并采用“掐卡”的方式开始实施盗窃。

  骗子遭遇“骗中骗”

  2014年10月17日,家住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的被害人袁某在接到号码为“10000”的电话,对方称袁某办理的一北京手机号码拖欠高额话费。

  袁某否认后,对方以报案为由帮袁某将电话转给一个自称是姓杜的“警官”,“杜警官”以袁某涉嫌一起洗钱案为由将袁某的69万余元从银行卡中骗走。其中一笔20万元的款项转入团伙成员宋焕江女友的工商银行卡账户中。

赵冶国通过电话银行查询到某工商银行卡账户中被汇入了钱,遂与鄂树义等人商议后,一同将该工商银行卡挂失,并在当月30日将银行卡中的10万元取出,但由于这次发现不够“及时”,部分赃款先期被骗子取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马恬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