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买下亿元国企再被关注 洛阳百名职工与女老板鏖战十年
摘 要:一家近亿元的企业却被改制成了“负资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洛阳中院在判决中却称现有证据不足,针对职工代表的质疑,是否漏判了潘某的侵吞国有资产罪?应该按何罪追究潘某?
一家近亿元的企业却被改制成了“负资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洛阳中院在判决中却称现有证据不足,针对职工代表的质疑,是否漏判了潘某的侵吞国有资产罪?应该按何罪追究潘某?
对此情况, 记者采访了河南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律师,该律师认为:从以上反映的材料事实来看,当事人虽然占有国有资产超千万是客观事实,但若说侵吞国有资产罪不妥,本案更符合合同诈骗罪的要件。从主观上来看,当事人操纵评估,把资产评估为负238.73万元,就有了非法占有国有资产的故意;从客观上来看,当事人在签订、履行合同时,欺骗职工,谎称改制后,不让一个职工下岗,福利待遇不低于以前,隐瞒真相,虚构代表实力雄厚的三大公司的事实,占有对方超千万的客观事实,数额巨大,因此以合同诈骗罪来追究更为妥帖。
本报记者 李海洋 苏辉
七年前,曾被本报及数家媒体报道过的河南洛阳一桩“一元钱买下一家亿元国有企业”的案子,2008年经宜阳县人民法院判决和2009年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定,其中重要的被告人潘某犯虚假出资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50万元。
职工代表对法院判决表示出极大的不满,认为法院判决让潘某(女)的违法所得合法化,至今仍在为追究潘某侵吞国有资产罪和追回仍被其侵占的国有资产而不断地上访和控诉。日前,此事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改制的前奏曲耐人寻味
据原洛阳市城建开发投资公司职工代表反映:原洛阳市城建开发投资公司是河南省洛阳市建委下属的一家盈利的国有企业,资产近1.6亿元,净资产1.1亿元,拥有103名职工,除负债4035.5万元外,净资产超亿元,公司整体是一家运营正常且盈利的国有企业。其公司2003年参与改制,2004年1月26日被潘某等人用一元钱骗取占有。
职工代表认为:“一家亿元国企被评估为负238.73万元,然后以一元钱收购,这里面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元钱买亿元国企的真相是什么?
原城投公司党委书记王庆光告诉记者,2003年5月的一天,洛阳市建委主任高某把“我”和经理高某叫到市建委说,“国有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将公司的所有权力都交给潘某、郝某、吴某三人,让他们去操作,你们两个做好配合,其他事情不要多问。”
而在宜阳县人民检察院2008年4月30日对高某的询问笔录中,高某称:“公司改制背景很复杂,当初公司准备内部改制,几次打报告给洛阳市建委,但市建委没有同意,后来市建委领导介绍潘某来找我说是要收购我们公司,我后来找有关领导核实,领导说有这回事,你们就按潘某的意思办。后来潘某多次找我商谈收购的事,又介绍了郝某和吴某,他们说吴某是市里一位主要领导的内弟,潘某对我说,我们收购你们公司是大势所趋,你不要阻拦,你也拦不住,这是领导家里想要哩。”
而在高某的其他几次询问笔录中也多次提到领导指示让潘某尽快收购的情况。
针对此事,中国商报记者想进一步了解内情,由于多方联系不到吴某,具体的情况也无法得知。
随后,记者设法联系潘某,由于联系不上本人,也不了了之。不管怎样,洛阳城投公司的改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潘某这个中心人物。
认定亿元国资有何依据?而潘某又是如何将一家亿元国企囊括到手的?
一元钱买下亿元国企
原城投公司党委书记王庆光告诉记者,2003年8月,潘某号称代表实力雄厚的三家公司河南润博实业有限公司、河南济钢房地产开发公司、河南防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城投公司进行“收购”。在收购的过程中,潘某通过操控时任洛阳市韦
- 牛市下半场聚焦“国企改革”机构两主线布局(2015-06-25)
- A股再掀国企改革热潮(2015-06-25)
- 国企概念股逾1500只 “改革牛”后劲充足(2015-06-25)
-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望下发 试点央企料持续受益(2015-06-15)
- 国企涌动改革潮:股东频频套现或因地方政府缺钱(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