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珠海:探寻银行卡的“前世今生”

http://www.e23.cn2015-09-30金融时报

    摘  要:今年60多岁的韦保平没想到,自己在30年前申领了一张“中银信用卡”,竟然荣幸地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持卡人。

  今年60多岁的韦保平没想到,自己在30年前申领了一张“中银信用卡”,竟然荣幸地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持卡人。

  9月17日,在中行珠海分行会议室,韦保平愉快地向参加中国银联举办的“智慧芯银联行”媒体探访之旅的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形和感受。

  “刷”开国门的第一批信用卡

  “第一次拿到信用卡,感觉很新鲜、很有身份!”第一张信用卡让韦保平在生意场中着实风光了一把。 “当时不是谁都可以申请银行卡的,这是有经济实力、讲信用的象征。”

  韦保平还记得,第一次刷卡是在一家饭店请朋友吃饭。“那个时候用卡最多的地方就是饭店,其他很多地方还都不接受刷卡消费。”韦保平说。

  1985年3月,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中国内地推出了第一批信用卡——“中银卡”。不过,首批“中银卡”发行并不理想,到香港定制了5000张空白卡,第一年只发行了650张,揽存50多万元,消费70多万元。

  与现在消费者潇洒刷卡消费不同,那时没有联线POS机,持卡人在消费之前,商户需要人工核对“黑名单”,需要用手工压卡机,把卡片的凸印信息复写在签购单上,还需要填写金额、证件号码等,超过限额还要给发卡行打电话索要授权,整个过程比现金消费还麻烦。当时授信额度较小,银卡300元、金卡800元。

  中行珠海分行老员工曾燕媚还记得当时做市场推广时的尴尬:“那个时候商户还没有电脑联网,我们去检查时,发现商户都把压卡机和用A4纸打印的‘黑名单’压在柜台底下,不拿出来用,因为当着客户面核对名单很麻烦,客户会感觉自己像通缉犯,心里会很不舒服!”

  韦保平和曾燕媚的苦恼,反映了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时的艰难和困境。

  当时,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商业银行“各自为战”,纷纷以省市分行为单位建设内循环系统,单独发行信用卡。这样做虽然调动了各家分行的积极性,但却导致了银行与银行间卡片和终端标准不统一,不仅无法跨行受理,也不能跨地区使用。

  为了促进银行卡的联网通用,1993年我国启动了“金卡工程”,到2000年陆续建立了18个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和一个总中心,部分实现了当地城市的同城跨行通用和部分城市之间的异地跨行通用。2002年3月,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成立,统一整合18个交换中心资源,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新阶段。

  30年弹指一挥间,信用卡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已超过49亿张,其中借记卡超过44亿张,信用卡超过4亿张。同时,银行卡受理环境也今非昔比,全国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超过1200万户,联网POS机具超过1500万台,ATM超过61万台。消费者刷卡所需时间也大大减少,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

  打开金融IC卡“封装”的科技秘密

  我国银行卡产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逐渐遇到了瓶颈制约。最初发行的银行卡都是磁条卡,信息存储量小、保密性差,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攻击、伪造的目标。2011年3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宣布全面启动我国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程,并制定了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目标和路径。

  “不要小看这薄薄的卡片,里面封装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在珠海东信和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年轻的工程师李志威随手拿起一张正在加工的金融IC卡,指着里面一层层的结构让记者看。

金融IC卡的核心是芯片,即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