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解析信贷下滑之谜:信贷资源转向零售票据和房地产

http://www.e23.cn2015-11-13中国青年网

    摘  要:央行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相对9月几乎减半。此前7月至9月新增信贷分别为1.48万亿、0.81万亿、1.05万亿元。

  三季度信贷数据回暖在前,10月人民币贷款却遭遇“腰斩”。

  央行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相对9月几乎减半。此前7月至9月新增信贷分别为1.48万亿、0.81万亿、1.05万亿元。

  分部门来看,住户贷款增加167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388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83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395亿元。

  住户部门、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票据融资的增加,这一变化被招商证券宏观组认为是贷款结构的恶化。“企业贷款需求不足,银行以票据融资充量。”

  该机构分析认为,企业短期贷款规模大幅回落,占全部信贷比重6%,前值为21%;票据融资占全部信贷规模升至36%,前值为3%;企业中长期贷款占全部信贷比重为30%,前值为34%。“票据融资反弹至1836亿,反映的是企业信贷需求相对偏弱。”

  而这在上市银行财报中已有体现。

  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贷款与垫款”总额亦呈梯级下滑,分别为2.01万亿、1.55万亿、1.03万亿,到三季度末的银行表内信贷总额为58.14万亿元。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配置荒”实质上贯穿着全年。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由于信贷类资产收益率普遍下滑,而不良资产的生成又多源于对公业务,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流向中间和零售业务。

  在表内信贷收益率下滑通道中,商业银行做出的选择是:对公转零售、房地产和平台贷款,以及票据贴现业务。

  “目前大企业的表内贷款利率奇低,甚至和我们银行的资金成本倒挂,多放贷款有什么意义呢?”华东某省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

  表内信贷收益下滑,不良多发

  随着央行数次降息、降准,深刻影响着以利差为商业模式的传统信贷业务。

  以成本收益观察,商业银行正经历信贷类资产收益率下滑,而不良资产生成又多来源于对公业务的现状。因此,将资源配置到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中,是银行业较为普遍的做法。

  从半年报数据观察,以浦发银行为例,2015年上半年,浦发银行企业贷款、零售贷款、票据贴现三类主要贷款类别,平均收益率分别下降0.32、0.19、2.73个百分点。该行上半年债券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平均利率为5.44%,在其他资产收益下降较大的同时,自营非标资产为主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收益率稳定,平均余额亦达到1.36万亿元。

  表内信贷收益下滑的同时,实际上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亦主要来源于信贷业务。

  银监会12日公布的监管指标显示,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944亿元,其中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季度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对于尚无拐点预期的不良资产,华东地区一位股份行对公人士向记者透露,银行坏账当头,目前对公业务的做法,是先把能收的小企业贷款收回来,为了维持贷款规模,还是要放给大型企业,最好是央企、国企。“坏账主要还是小企业,国企毕竟还有地方政府背书。”

  一方面,资金从低收益向高收益资产流动;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不足也在抑制贷款需求回升,这也导致信贷扩张出现波折。

  “流动性充裕,但是没什么优质资产可以投放,现在的政策是审慎,实际上还是惜贷,大项目很难批,三季度信用风险分析会的数据看,零售要比对公好,所以指标比较高。”华南一位股份行对公人士称。

  银行信贷“花样投放术”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型银行的综合存贷利差约在1.5%-2%之间。

  “如果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的占比能提高,可能提高存贷利差”。前述城商行人士则表示

这一变化已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