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失信原因:利益驱动 法律漏洞下的狂欢

http://www.e23.cn2013-03-01腾讯

    摘  要:系统升级尚且是技术原因,而若是有意将个人信息当做重要商业资料进行转让的,随着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逐步结合,与个人金融服务类有关的数据泄露,造成的后果让人不敢想象。

 

失信原因:利益驱动 法律漏洞下的狂欢
数据来源:CIRC、兴业证券研究所

  系统升级尚且是技术原因,而若是有意将个人信息当做重要商业资料进行转让的,随着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逐步结合,与个人金融服务类有关的数据泄露,造成的后果让人不敢想象。

  业绩结构畸形

  无论中国人寿怎样解释,也无法掩饰目前保险业存在的“客户共享”乱象。“很多时候你成为了某家银行客户也就意味着你成为了该行旗下寿险公司的客户”,业内人士如是说。

  保险公司盈利周期长的特性导致多数公司难以很快产生利润,而股东的需求和保险公司本身的特点导致其对利润追求更加急功近利。而保险业务员的收入完全与其业绩挂钩,这导致了保险业务员往往会为了业绩而违规,而其上司往往对此也持鼓励态度。

  产品惹的祸?

  银保业务属于短期行为,前期投入经营费用短期难以收回成本,但公司又要考核利润,因此保险公司将盈利转向资本市场。通过银保业务短期收入,借助资本市场有限的投资渠道获取盈利。这也是银保业务为何被更多的保险公司青睐的主要原因。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是符合保险产品分红原理的,也是符合保险监管部门预定利率限制原则的;而短期性和偏收益性产品更能满足公司规模发展和投资资金的需求。因此银保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

  银行保险的投诉主要原因来自于一线销售人员的“误导”,其背后的实际推手是保险公司苛刻的业绩考核制度,业务人员为了达成指标,银行一线销售人员为了行内的考核和“潜规则收入”,容易存在夸大或承诺收益等销售误导的风险性。

  法律漏洞不应成为借口

  而法律监管方面的不健全、不完善,又给了保险公司乱来的空间。就个人信息保护而言,目前中国尚无一部统一的专门性立法,且各企业并未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操作上也多不规范。一旦其内部管理存在疏忽和漏洞,如技术问题或被个别工作人员利用,就容易发生信息泄露。

  另一方面,虽然保监会出台多项管理措施,规定保险公司不得隐瞒和欺骗投保人,更禁止商业银行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但基层保险业务员在银行网点进行销售误导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难道因为固有的法律漏洞,保险企业就可以肆无忌惮地钻营,罔顾商誉和客户利益而不理?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