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新华视点:进口新规能否卡住伪洋奶?

http://www.e23.cn2013-05-23北京日报

    摘  要: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于5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对进口奶粉设置了更高的“体检”门槛,对伪洋奶的狙击力度明显增强。

 

  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于5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对进口奶粉设置了更高的“体检”门槛,对伪洋奶的狙击力度明显增强。

  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一些披着“洋皮”的奶粉目前仍在母婴店和网络上肆虐。进口新规,能否真正剥去“洋外衣”?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狙击伪洋奶,新旧品牌一视同仁

  走进大型超市,消费者往往会被商家抛出的洋奶粉新概念吸引,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买的是商家的忽悠。从标注产地新西兰、澳洲、荷兰,甚至黑龙江、苏州,百余个品牌奶粉,无一例外都披上了“洋”衣。

  未来这些奶粉进入中国,将受到新规约束。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关负责人称,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提高了体检门槛,将对市面上的伪洋奶造成巨大冲击。

  门槛一:新旧品牌一视同仁。

  根据新规,境外生产企业、产品名称、配方等信息完全相同的乳品从同一口岸第一次进口,均视作首次进口,需要提供相应国标中列明项目的检测报告。

  门槛二:认证信息“官方证明”。

  在一家母婴店记者看到,一款宣称澳大利亚原装进口的婴幼儿奶粉外包装上宣称获得的认证有:“欧盟有机食品”、“澳大利亚农牧林业局健康证明”、“澳新食品标准局食品标准法典(FSC)”等多达近十个。而未来奶粉想要宣称认证,需要提供外交途径确认的证明文件。

  门槛三:许可证书网上明示。

  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每一批奶粉都有初级产业部的食品安全许可证,但很多品牌都没有提供查询渠道,或者根本就没有这张许可。根据新规,进口企业应通过面向公众的媒体(包括企业官网)及时公布进口乳品的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有利于消费者辨清真伪。

  “特供”猫腻,几万元可披“洋衣”

  然而,尽管新规有助于揭开“洋马甲”真面目,但是记者调查却发现,奶粉“傍洋牌”的现象并未根治,不少品牌仍在生产“贴牌”奶粉“特供”中国的做法,暴露不少隐患。

  不少企业为了获取暴利,千方百计让产品与“洋”挂钩。进口大包基粉在国内配方生产的,称之为进口奶源;国际品牌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生产的配方奶粉,称之为“洋品牌”奶粉。专家表示,这两种奶粉,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这些奶粉中,绝大多数都是‘特供中国’的,即只在中国内地销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只有在国外生产并罐装进口的,才可称之为原罐进口。为了傍上“洋”牌,企业可谓花样迭出。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不少企业和个人纷纷前往新西兰等国,代工奶粉“特供中国”,并宣称为“新西兰知名品牌”,误导了消费者,且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很多所谓“洋”奶粉企业抱着“赚一笔走人”的心态,带有一定的投机色彩。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销毁的众多进口奶粉中,大多数品牌都是此类。

网络编辑:张晓燕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