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资金池“爆仓”传闻不实 流动性管理难题临考
摘 要:继个别货币基金深陷困境消息传出后,近日,某信托公司资金池爆仓的传闻再次不胫而走,动因直指近期银行间“流动性风波”,凸显出市场对于流动性管理难题的极大恐慌。
,据了解,也有几项解决方案:将信托计划里的资金变现,比如兑现定存,甩卖短融等;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提高,吸纳新资金;第三也是最后一步,只能由信托公司或其他三方机构出资“善后”。
短借长投下的流动性小考
“资金池”最早是由跨国公司的财务公司与国际银行联手开发,初衷为统一调拨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的净头寸为目的的现金管理手段。之后逐渐被金融机构改良发展,摩山投资董事长严骏伟更是直言如今已形成包括银行理财池、寄营池、信托TOT池、券商理财池、险资委代池在内的“五大连池”。
在银行理财资金池屡受诟病等背景下,信托版本的资金池开始大量涌现,如今已达到千亿规模,据记者调查了解到,平安信托资金池规模已超400亿,而中融信托规模也已在300亿左右,其他诸如中信信托、华宝信托、金谷信托、湖南信托等公司也都有资金池运作,规模不等。
据了解,目前业内的信托资金池,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信托公司一次或多次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投向单一项目,设置开放期,允许委托人申购、赎回,通过时间错配降低资金成本,形成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
而更为常见的另一种模式是,以开放式基金模式发行信托计划,发行时未确定投资项目,或以组合方式投资,设置开放期,资金与项目配对为多对多方式。
因为不明确资金投向,且信披不透明等因素,监管层曾通过窗口指导方式,暂停信托发行新的资金池业务,新发产品的报备受限。目前,已经开发出资金池产品的信托公司并非全部,且运作较为谨慎。
作为金融创新,信托资金池产品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信托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风险,通过资金池的形式将项目收益和风险进行细化和分层,提高资金整体的使用效率,信托公司被赋予更大自主权,被认为是主动管理能力的一种突出体现。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更多令人担忧的风险点已经产生,主要为资金无固定投向,期限错配,借新还旧等。由于资金池信托资金与项目不能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没有项目隔离手段,因此任一个投资项目出现风险,都会出现连锁反应,负面影响将远大于单个信托项目。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如今的信托资金池模式中最大的风险即为流动性风险,而本次的资金市场的流动性风波可谓一次系统性“小考”,对信托公司控制流动性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而在本次流动性风波中可能受到很大波及的原因之一,在于信托的资金池要低成本吸收资金,很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等机构方面,比如借道短期理财产品等。这部分低成本资金大部分被投入地产及地方融资平台。
一言以蔽之,即为短借长投。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必须保证不出现流动性缺口,否则就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风险。
按照银行和信托原本的“共谋”,一般情况下,资金池发生“断粮”的可能性并不大,而这一切的前提即为市场存量货币充足。事实上,在本次风波发生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平衡也并未出现明显被打破,各家信托公司资金池虽难言盈亏,但至少仍能保证正常运转。
北京某信托业内人士表示,以往对于关键时点的资金紧张都有提前准备和预估,安排好头寸应对赎回,只不过近期资金的紧张让半年末的高峰提早了10多天,央行又没有施以援手,才出现了如此特殊情况。
- 央行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强化流动性管理(2013-06-24)
- 银行间拆借利率创新高 流动性短期难见实质改善(2013-06-21)
- 下一轮牛市是流动性牛市(2013-05-20)
- 央行收紧流动性闸门 单本周回笼量创春节来新高(2013-05-17)
- 资本持续流入中国态势明显 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201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