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贷料继续增长 控风险仍需加码
摘 要:多位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控。另外,包括城投债等其他非信贷融资渠道也暂未出现较大面积的难以付息问题。中国不会爆发“地方债务危机”。
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于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今年总行没有要求压缩平台贷款的规模,也就是说,各地分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调整贷款结构。例如之前的平台贷到期,就可以把授信额度用在新的项目上。当然,和2008年的情况不一样,现在我们都是重点选择资质优良、省级以上、城镇化相关的平台项目。”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投资规划,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此前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20万亿元。多家研究机构预测,201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或将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1%。
连平指出,在城镇化建设推动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的投融资需求空前旺盛,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长也在意料之中。他提醒表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一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融资,以新型城镇化为由,包括县级以下开发区、镇等也希望通过建立这种平台来扩大融资。但由于较低层级政府的管理水平低、经济基础弱、收入来源少、风险相对较大等,可能会对某个地区本已不小的偿债负担带来新的压力,从而增加这一地区的平台债务违约风险。
警惕“影子”融资渠道风险
多位专家指出,今年我国20多个地区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10%及以上,为了实现经济高增长,对地方政府而言,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投资。由于从银行获得贷款受到严格监管制约,导致融资平台的非信贷渠道债务总量增幅较大,尤其是各地融资平台不断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BT、垫资施工等方式变相举借政府性债务,这其中的风险不容小觑。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时发现,不少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等方式,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且将这项业务增长视为全年利润增长点之一。
审计署署长刘家义日前指出,地方在近两年间新举借的债务中,采用信托、BT和违规集资等方式融资近2180.87亿元(占比16%),其中违规集资30.59亿元,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且不易监管,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地方债务“影子”融资渠道的风险,监管部门已着手调查,并酝酿防范措施。早在今年3月,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公开表示,财政部正在部署有关地方债的调研,将针对不同类型地方债分门别类采取政策。力求先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之后研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总的方向是“给地方政府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
对于如何强化地方债风险管理,楼继伟表示,将切实采取措施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融资平台公司违法担保承诺或违规融资行为。他还称,将健全债权债务人对账机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高风险地区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另据报道,银监会也于近日下发《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全口径统计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二季度开始逐季上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全口径统计数据,并首次要求统计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投资于融资平台的余额。原有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统计表》更名为《地方融资平台全口径融资统计表》。
温彬建议,未来应全面测算各地政府的财政偿还能力,合理确定贷款总规模和新增贷款总量,防止地方政府负债总量规模的进一步盲目膨胀。多管齐下,落实融资
- 我国首个碳交易平台今上线(2013-06-18)
- 误信地下炒金:同时买涨买跌30秒亏30万(2013-05-24)
- 工行山东分行营业部打造“四大平台”不断加强高端客户维护力度(2013-04-03)
- 上海彩羊:吸引8090参与网络公益平台(2013-02-05)
- 六成银行家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应收缩(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