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占收入比跌破警戒线 学者称因工资涨太快
摘 要:养老金替代率不仅关系到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且同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密切相关。作为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关键点,替代率水平是否合理,反映的是整个制度的安排和政策取向。
养老金占收入比跌破警戒线 学者称因工资涨太快
随着我国养老金占工资比重逐年下降,社保制度主要目标之一的“保基本”正在弱化,亟需对社保制度作出整体改革。
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提出养老金替代率,也就是退休工资占收入比的最低目标为55%。
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测算,数据显示,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11年,这一数字更是降至50.3%。
而按照人社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测算,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
健全养老金调整机制
养老金替代率不仅关系到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且同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密切相关。作为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关键点,替代率水平是否合理,反映的是整个制度的安排和政策取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认为,不只是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发达国家的养老金替代率也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当然二者原因不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因为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竞争力开始相对下降,不得不通过降低养老金待遇来减轻对实体经济税负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退休金增长速度慢,而是近年来在职劳动者平均工资收入增长异常迅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估算,2000-2010年,我国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年均增长率接近15%。同一时期,基础养老金水平仅按10%的标准提高,明显低于同期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自然导致养老金实际替代率水平下降。
齐传钧表示,对于中国而言,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主要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不高,一些地方养老金发放困难,根本无力保持住目标替代率水平不变,而一些基金结余比较高的地方在发放养老金困难地区的衬托下,没有提高养老金待遇的政治动力,反而把降低缴费率,增强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作为理性选择。
另外,养老金自动上调机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而人为调节幅度始终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从而导致退休者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继续走低。目前我国仅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制度做了调整。
虽然从2005年开始,我国连续上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10%,但直到今天,依旧没有出台明确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同时,不调整中国养老金的结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仍然比企业高,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在中国的工资增长率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替代率作为衡量不同代际间收入差距的指标,想要提高到与工资增长速度相当的替代率水平,意味着养老金的调整参数应当贴紧工资增长率。
养老金双轨制差距增大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的总体缴费率位居世界前列,但对应产生的替代率却相对较低,除了包括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逃漏费、费基不实、提前退休等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职工个人缴费的回报率过低,尤其是个人账户的投资回报过低,已严重影响到养老金的整体替代率水平。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一直维持在80%至90%的高水平,其中,公务员的替代率水平要更高。据褚福灵估算,1995年至2002年中国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总体维持在92%-107%水平。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盈华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生活补贴由地方财力负担,具备了“准职业年金”的性质,从这个角度上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替代率是
- 养老金占工资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已跌破警戒线(2013-09-10)
- 四问延迟退休:养老金是不是马上发不出来了(2013-09-06)
- 社保体制改革方案已上交 养老金投资运营是重点(2013-09-03)
- 社科院专家:延领养老金无异于“退休即失业”(2013-09-03)
- 招商银行养老金融发力 荣获多项权威奖项(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