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寿险费率改革竞争升温 新品候场

http://www.e23.cn2013-10-12中国经营报

    摘  要:在建信人寿等中小险企率先试水寿险费率市场化新品后,大型险企的相继入局让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氛围愈发浓厚。

占比并不高,比如,据中国平安[微博](36.40,0.84, 2.36%)2013年披露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该公司分红险占总保费比重为53.1%;万能险占比31.0%;长期健康险占比5.5%;意外及短期健康险占比4.3%;传统寿险占比4.2%。

  定位中高端客户

  选择推出高利率产品看重的是能争取中高端客户。

  寿险费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不仅考验各险企的经营策略、定价策略,更考验其资金运用能力及投资能力。鉴于近年来投资环境的不景气,要想从寿险市场化新品中获利,这对险企来说并不轻松。

  通常情况下,3.5%的预定利率再加上1%的营业成本,险企的产品投资回报率起码要达到4.5%才能有钱赚。按此推算,平安人寿的产品投资回报率至少需达到5%。

  “在市场化背景下,险企如果采用较为激进的定价策略,就得用资本金进行弥补,这会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如果出于局部市场、阶段性市场竞争或现金流压力的情况下推出一些激进产品,可能是各个公司的不同选择,但不是一个市场可以普遍选择的方式。这几年资本市场形势不好,投资压力和寿险公司盈利压力都比较大,如果走过于激进的价格策略,不利于持续稳定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客户利益。”一上市险企寿险公司副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选择4%的高利率定价策略,平安的考量是什么?上述平安人寿业务负责人向记者分析,选择高利率、高佣金,这对公司来说都是很大的开支,短期来看难以带来实际效益,甚至还会亏损,但对于平安而言,更看重所能争取来的中高端客户背后的价值。

  “先想办法把消费者变成平安的客户,以后再变成集团的客户,这就允许我们在寿险里少一点利润,之后在银行等其他领域里多一点利润补回来,这对平安来说是整体价值的提高,现在平安的策略已不单纯着眼于某一方面,而是都站在集团的角度看客户价值。8000万保险客户的迁徙总要有配套措施。”他说。

  在中国平安今年召开的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董事长马明哲对“客户迁徙”战略进行了阐述,一是将8000万保险客户迁徙到银行、将银行客户迁徙到财富管理;二是将非金融客户迁徙到金融领域,这也是平安的核心战略之一。

  定价策略考验险企综合能力

  险企正在适应从卖固定利率产品到利率市场化的转变。

  自人身险费率市场化实施至今已两个月有余,相较小型险企的活跃,大型险企中仅有新华保险明确将产品推向市场接受检验,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推进速度与预期较为符合,因为对大险企而言,除了观望市场外,自身还有一系列问题需处理,从长远来看,仍以稳健为主。

  “大公司一方面面临着未来新市场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有大量存续业务,加上原有保单数量很大,所以在整个经营稳健性的评估上可能要花费的时间比小公司多得多。而整个系统改造、条款改造、后援支持体系完善、数据更新是非常庞大的工程。此外,新的定价利率溯及以往,这样一个改造过程花费的工作量很大。”上述寿险公司副总裁对记者强调,“大的公司虽然慢一点,但更稳,推出来的产品更有市场代表性和可持续性。”

  虽然此次费改新政仅涉及到人身险险种,但保险公司还是从中感受到了影响,背后无疑是企业市场化过程中险企多方面的实力较量:经营策略选择、专业化水平、投资盈利能力、应对市场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等等。

一寿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也与上述寿险公司副总裁持类似观点,“费率市场化过程中,首先带来的是产品的分化,然后就是竞争策略、目标客户人群的变化,最终将导致保险公司和市场的分化、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马恬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