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改革三路并进全面铺开 房产税或扩大试点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分析人士表示,财税改革涉及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财税改革将是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更多事权收回中央,将避免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和由此导致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加大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再分配职能。
业内专家指出,在事权调整的同时,中央政府将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核定各地区标准化收入和支出,确定对各地区转移支付的规模,同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财政部门已开始对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进行清理和整合,减少规模,同时相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而关于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改革,牵涉到以分税制为基础的税制安排。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就分税制改革还没有取得高度共识,未来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还是在各种税之间调整分成比例,还有待在税制改革中逐步完善。《决定》中对此的表述也有所保留,“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决定》提出“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彭文生表示,从中长期来讲,在改进地方财政预算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一定范围内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可以对地方财政预算形成市场约束,也可以改变其过度依赖地方融资平台和卖地为主的融资模式。
不过,该项改革仍然存在法律障碍,推进路径或与房产税类似,选择部分偿债能力达标的地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与此同时推动《预算法》修正,以扫清地方自主发债障碍。
中期预算编制或启动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指出,预算分类不清楚,预算报告的标准化、制式化不够,信息披露工作粗糙,“人大代表都看不懂,何谈监督,特别是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对此问题,《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在预算改革中,“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被业内专家关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意味着未来将编制中期预算。中期预算,简单来说是一种预算收支安排超过一年的财政计划,旨在为政府及各部门提供各财政年度中的支出预算必须遵守的预算限额,从而有效控制这些部门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
财政部对中期滚动预算有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已在个别地区试点,试点范围很小,下一步中期滚动预算纳入改革值得期待。
专家指出,长远来看,我国将建立周期性预算平衡机制,按经济周期安排财政预算,国民经济景气的时间内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保留财政盈余,经济萧条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各期的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保持基本一致,从而实现财政预算的跨期平衡。
此外,全口径预算管理也将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 中国人对房产税有哪些误解?(2013-09-26)
- 房产税扩容风又吹 内房股整体打趔趄(2013-09-25)
- 业内呼吁减免环保企业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2013-07-29)
- 北京等地房产税试点“最终版”方案或已上报(2013-06-19)
- 房产税能否降房价?不能指望其成降价利器(20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