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圈地营业部充先锋 投行业务基层承包现乱象
摘 要:近日,在券商新三板人士微信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张图片:深圳某券商营业部在菜市场门口摆摊,窄窄的书桌套上寒酸的红罩帘,上面赫然大书“证券开户”、“新三板承揽”。
近日,在券商新三板人士微信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张图片:深圳某券商营业部在菜市场门口摆摊,窄窄的书桌套上寒酸的红罩帘,上面赫然大书“证券开户”、“新三板承揽”。
今年以来,券商营业部大肆包揽新三板业务乱象重重,这一幕成为了最具黑色幽默的剪影。
被承包的新三板
由于近日IPO将开闸,诸多主板创业板项目又纷纷恢复运转,曾经希望从投行部门抽血的场外市场部门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
“个别掌握地方企业信息的机构,现在正在从事类‘外包’工作,其实我们内部也早就开始营业部‘承包’了。”北京某券商场外市场部人士表示,“营业部的热情挡都挡不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家全国只有50余家营业部的券商,已经开始全面开展营业部“承包”新三板业务的经营模式,而其他相对重视新三板业务,同时营业部数量足够多的巨鳄,也在沿着这一路径大干快上。
“其实新三板业务本来就没多少利润,而拿最大一部分利润的则是项目承揽人,一般在净利润的30%左右。一个项目60万左右,扣除几万块的差旅费用,承揽人能拿20万。”该人士表示,“我们承做人员,每个人也就拿个不到10%。”
“投行人去做几千万收入的IPO项目几乎是没有悬念的选择,20多万的承揽费用一单一单做没什么意思,但它们在营业部眼里则是一块块肥得流油的利润。”该人士坦言。
考虑到各地营业部掌握着投行部门无法企及的本地资源,利用营业部进行承揽工作,无论对营业部还是投行都是一个理性选择。
“但是这个模式执行到后面就变味了。”该人士透露,“具体来讲,就是营业部全面包揽了承揽和承做两部分工作,而后者应该是由场外市场部具备相关资质的人员才能胜任的。”
“无论是审计工作还是法律工作,营业部都有人‘越俎代庖’,根本不具备资质的人员也敢做前期铺垫。”上海某券商承做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但数量为王,只有进行这样的内部‘外包’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公司资源,实现挂牌数量的突破性增长。”
事实上,随着业务跑马圈地愈演愈烈,场外市场部人士已经和地方营业部达成了默契,即由营业部大包大揽,再由场外市场部进行巡回“查缺补漏”。
“前些天营业部拉来的一家只有3000多万利润的企业,近三年的偷漏税额就达700多万,抹都抹不平,我们只能放弃。”该人士表示,“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补贴成原动力
自年初以来,新三板年底扩容成为业界一致的稳定预期,而各地地方政府给予企业动辄上百万的补贴则成为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原动力”。
“如果没有这些补贴,很多企业根本不会动上新三板这个心思,当然一些真正优质的小微企业也确实存在。”前述券商人士表示,“我们现在和企业签的合同会有关于政府补贴的默契,政府的钱到了企业手里,企业才有义务把服务费用给到我们,为了抢项目已经卑躬屈膝到如此地步。”
据悉,动辄百万的补贴费用中,企业往往会留下20%左右,剩余的才会支付给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三方中介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得优质企业资源,如何提高项目成功率成为问题的关键。
而由于新三板对企业的盈利情况等没有如IPO企业的严苛要求,因此企业偷税漏税、虚增费用做低利润的常规做法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根据同花
- 新三板扩容落地5年可形成万亿市场(2013-12-17)
- 新三板扩容点燃暖冬行情 三类股锻造财富新天地(2013-12-16)
- 新三板扩容加速 开启成长企业挺进资本市场大门(2013-12-12)
- 新三板扩容倒计时 拟挂牌企业股票代码将下发(2013-12-10)
- 荣大新三板打印夜夜通宵 新三板扩容方案或将出(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