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我国企业税负居高不下 高税收压弯实体经济的腰

http://www.e23.cn2014-01-07经济参考报

    摘  要:“摆在面上的税收好减,藏在暗处的各种收费难降。”许多中小企业反映,目前小微企业负担依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各种名目的行政性、垄断性收费很多。

断上升,资金回笼难度越来越大。

  山东通裕重工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一年1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应收账款高达4亿元,下游客户收了货不给钱,催款催急了,对方就要求在已签订合同基础上扣掉3%至8%不等的货款,假如有2亿元的货款,就会损失1000万元。

  一些企业还表示,面对这样的情况还不能轻易起诉拖欠方,因为欠款的企业几乎都是下游大客户,一旦对簿公堂,以后就做不成生意了。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认为,上世纪90年代那次“三角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伤痛,让人记忆犹新。从成因上看,那次“三角债”主要是由于央行紧缩银根导致市场上出现流动性不足,企业资金短缺,而2012年以来逐步凸显的新“三角债”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形势复杂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产能过剩的经济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发布的《要高度警惕当前新的企业“三角债”问题》的报告认为,与20世纪90年代的“三角债”危机不同,此次各种类型企业均有涉及,且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更为严重;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大型基建项目成为“三角债”的源头之一。

  赛迪智库中小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牟淑慧认为,“三角债”大量出现只是表面现象,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是社会信用的缺失。为此,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是降低“三角债”风险的治本之策,当前宜加快打破目前我国各部门、各地的“信用信息孤岛”,形成互联互通、整合共享的信用体系。

  一言难尽的融资难题

  近两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政策密集出台。不过,一些地方由于重银行数量轻服务结构、重考核要求轻环境培育、重信贷“输血”轻财政“增效”,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有限,未能充分满足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个二三线城市调研发现,地方政府对于引进银行分支机构、地方分支机构升级,以及加大银行开展跨业跨区合作的愿望较为强烈。但是,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看,银行并非越多越好,目前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重视银行数量增加,忽视银行地域结构、客户结构和股东结构的做法,导致虽有更多的银行,却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地域结构上,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开设异地分行,表面上增加了开设地的信贷投放,但却因地域性错配增加了风险;在客户结构上,一批中小银行对优质客户的集中贷款,不利于企业资金使用和信贷效率;在股东结构上,银行缺少民营资本等多元化股东结构,难以促进银行支持本地涉农和中小微企业融资。

  当前,管理部门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引导政策中,偏重对银行的考核要求,缺少对银行发展环境的培育。从近两年的情况看,“两个不低于”(对小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等强制性政策暂时改善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增加了信贷投放,但小微企业是风险高发区,加大了银行的压力,其主要表现就是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对此,银行方面建议,在政策引导信贷投向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同时,宜兼顾信贷风险的防控,应重视政府主导修复信用环境,同时监管政策应允许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超额拨备。

2013年以来,中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增加,但是单纯依靠信贷“输血”的融资渠道持续性让企业担忧。一些金融机构负责人认为,企业不能单纯依靠银行“输血”,应更好发挥财政效能。尽管地方政府拥有加强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的愿望,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