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村官拥几十房身家过亿 靠集体土地“致富”
摘 要:2014名“村官”护照统一上缴—近日,广州市首开先河,对“村官”实施出国审批管理,出台此政的主因就是“村官”虽小,却大贪问题频传:3名村干部,10多年间,“鲸吞”1.27亿元补偿款。
的案件看,不少涉案的村支部书记往往都是大权在握,集“党政企”大权于一身,一切事务一人说了算,变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一些县乡倾向于让“创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当选村干部。然而,这些有钱有权的村干部也容易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或不法分子拉帮结派,发展为盘踞一方的恶势力。
一些村民十分不满:“像征地这样的大事,按道理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但很多时候都是几个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村干部在统计名单上造假,有的拿着空白合同让村民签,回来后再私自填数据。村民不知情,还谈什么监督?”
土地升值提供温床,谨防“村官”变“硕鼠”
接受记者采访的纪委、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干部大多认为,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城郊村,土地日益升值,而一些村庄村务公开却流于形式,财务管理十分混乱,为滋生贪腐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在不少地方,征地拆迁过程中,本该扮演组织者的村干部,实际上却成了转移财富的“操盘手”。
在调查的基础上,南京市检察院检察官分析认为,征地拆迁的制度漏洞和政策执行走样,给“村官”留下巨大的人为操作空间。与此同时,一些处于焦虑之中的失地农民,为了获取更多补偿,往往也乐意与村干部私下勾结,有的甚至还要贿赂村干部。
广州市白云区纪委书记潘文捷说,一些村庄的发展过于依赖土地经济,常常采取违规方式出租土地、获取收益。而村民们为了尽快拿到分红,对这种违规做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村社干部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输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说,为保证集体土地上的征地拆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往往委托村级自治组织进行“包干”,但对于征地拆迁的过程却监管不足,加之一些村庄的村务、财务又不够透明,这就留下了权力寻租空间。
在新一轮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防范更多的“村官”沦为“硕鼠”?一些学者和纪检干部建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制度,一方面应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村务公开细化,比如公开要按照政务、财务、事务逐项公开,要将涉农惠民政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征地拆迁补偿款等情况都纳入公开的范围。
中山大学廉政治理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张紧跟建议,可探索“政经分离”,细化村庄自治职能,让村官干部回归基层自治和公共服务,村集体经济则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避免部分村干部大权独揽。
- 深圳20亿村官发迹史调查:14套房 获一亿拆迁款(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