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励志哥演绎传奇:从3千入市到坐拥几十亿
摘 要:波谲云诡,冰火同生。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牛熊转换,造就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草根,天生嗅觉敏锐,在股市上赚得第一桶金。历尽无数荣耀与磨难,人生数次抛物线运动后,终于从一介“草根”,变身举足轻重的资本大鳄。
人见识了资本市场造富的威力。
林军的脑海里至今还留有这样一副画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化广场,人人为股发狂,买股票要爬铁门,还有人从别人头上爬过去挤到窗口,更多的人甚至彻夜排队。
大起大落
尝到了炒股的甜头,林军带着从父亲和朋友那里凑来的30万,开始了在大户室“上班”的岁月。
“那段时光真是幸运,股市不好后来去了期货市场,没想到不会做空只会做多的我,愣是在327事件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尘封的历史在林军娓娓道来中隐约显出轮廓。
1993年至1995年,国内通胀率很高,为挽救国债发行困局,1994年财政部决定对三年以上国债实行贴息政策。刚刚推出一年的国债期货炒作魔盒就此打开。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1994年3月央行公布的保值补贴率为1.19%,此后一路飙升。到“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时的1995年2月高达10.38%,按照现在央行的加息幅度,相当于一年加息37次!市场如何不疯狂?
林军就是在市场的狂热中懵懵懂懂踏入了国债期货市场,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期货生涯。
“进期市之前,我在股市上经历过牛熊轮回,从最初的3000元到60万,而后又回到17万,最终还是带到国债期货市场上的10万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1995年,随着国债期货被迫关掉,股市行情也陷入冰点。不停寻觅机会的林军转战胶合板期货市场。
“当时还只会做多,不会做空。”
谈起青涩岁月,林军也忍俊不禁:“50、60万进去,最后赔得只剩下3万。我终于知道期货市场“水太深”,自己在的操作上存在很大问题,必须学习。随后闭门思过,只看不做,直到三个月之后才逮到机会。”
“当时发现胶合板市场有个价格黑洞:交易所要求交割的价格是完税的,价格在48元左右。而市场上交易的全是走私板,价格在38元左右。走私板是不能交割的,必须拿正规的完税的发票来交割。一旦有人逼仓,价格至少在48元,如果没有人要的情况下,只能是38元。”
林军说,“我就等38块,结果没等到,只等到39块。当时拿了15万满仓透支,从400多手做到1200多手。没想到赚到120万。”
在外人听来犹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的经历,在林军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始终神态自若。
他说,这是自己“从不把钱当钱”的天性使然,也是市场磨炼的结果。
人生觉醒
操作手法凶猛凌厉、大开大合,敢于满仓豪赌,这些特征在林军的投资生涯里格外明显。
巴顿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2000年前后,林军的人生和投资都跌入谷底,但触底反弹后的他,彻底告别了此前“追涨杀跌”的草莽作派,完成了财富以及人生的真正飞跃。
1999年12月31日夜,跨年钟声敲响,早早躺到床上的林军睡意全无。百万资产在这一年几乎耗尽,和顶峰时期判若云泥。
身心俱疲的他痛定思痛。“我当时闭上眼睛就想,自己前前后后经历了多少轮牛市,如果贯穿始终地做完每一轮牛市,资产会达到多少。你知道答案是什么吗?”林军顿了顿,伸出五根手指,睁圆了眼睛对记者说,“500兆!不可思议吧。”
深刻的反省让林军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机会,也让他觉醒:错误与交易次数相伴而生,不是越多越好。在做好风控的前提下,看准趋势重仓出击,抓住几次重大机会就足够了。
然而2000年前后,随着胶合板、咖啡、绿豆等期货品种以及股市的逐渐萧条,“整整两年都没什么机会”。
- 投资界励志哥林军:从3000元入市到坐拥几十亿(2014-02-12)
- 姚明已成投资界新巨人 曝其身家已超30亿人民币(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