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拆二代幸福生活:分得数套房靠房租就可海外游

http://www.e23.cn2014-02-18中国网

    摘  要:没有新闻选题,没有采访任务,有的只是和家乡、亲友一年一度的亲密接触、闲话家常。

建设更是一穷二白,不仅连条像样的水泥路也没有,村民的房前屋后还丢满垃圾,露天粪坑的污物一下雨就会溢到路上。村民走出去搞建筑的人非常多,做小包工头、打工的都有,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儿童。村民的土地基本上都流转给种粮大户了,村民每年会有一些分红。由于位置较偏,村里也没什么企业。

  全村有690户、1800多人口,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并不是很高、人口相对较多的村庄,却逐渐变成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要改变村里的脏乱差现状需要资金,当时村集体经济只有一些承包款之类的收入。为此,1988年出任村党总支书记的杭兰英自己出资2万元修建了一段村级道路。杭兰英不仅自己出资,还动员自己的弟弟出资,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事被一个偶尔回乡的建筑老板看到后,立即掏出10万元决定把村里的路都重新修建起来。从那以后,村里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使得一个村级财政并不富裕的村级公共设施的经费来源有了保障。其中村民捐资就将近300万元,捐款额在1万元以上的村民超过40人,杭兰英以42万元位列第一。

  据悉,祝温村全村公益性投入总额已经超过1000万元,先后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河道疏浚、砌石,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建造公共服务中心,生活污水处理,新建幼儿园等一大批实事工程,实现了道路硬化、河道净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

  杭兰英说,如今的祝温村已经有7个种粮大户,他们经营着1100亩土地,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这几年村里的总收入达到1800多万元,基本的公共服务村里就能解决。“2006年以后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多,目前投资额已经达到60%。”

  与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就是拆掉旧村抹去记忆不一样的是,祝温村保留了有村庄以来能够保留住的所有记忆。

  农村为什么穷?一辈子老是造房子,老子造完给儿子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已经建了三次房。村主任王茂桃说,村里的房子二分之一是改革开放以前造的,三分之一还是2000年以前造的,剩下的基本是这10年造的。

  这里没有大拆大建,农民外出打工和留守老人做伞赚的钱都用于自我积累和发展。在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为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村里对全村农房进行了墙面整治,已累计整治5.7万平米,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区财政负担70%、村里自筹30%。同时,考虑到低保户、困难户房子破旧、无力维修,他们村里出资并组织人员对房子进行修建,累计修建面积达到559平米。“曾有对十几年前离乡的夫妻,看到自家的老房子面貌一新,激动不已地住了3个月之久。”

  这里不仅改善了原本脏乱差的环境,还保留住了一个村庄发展的历史。祝温村文化礼堂的外墙上,有一首村民写的小诗:“家乡是村中心,小学校的歌声,伴着那面国旗;家乡是村门口,那棵老樟树,上面总挂着弯弯的新月;家乡是在家时,父母慈爱的眼神、邻居爽朗的笑声;家乡是离家时,那一抹忘不掉的淡淡乡愁……”

  江苏

  “他乡”及“她乡”

  文|吴婷

  图|肖翊 吴婷

  这是我们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和所有北漂的异地夫妻一样,到底回谁家成为难题。

  双方父母早早打电话来隐性施压,我们不忍让任何一方伤心,于是开始“一岸三地”行,从北京出发,第一站——我家江苏无锡,第二站——公公的故乡福建莆田,第三站——先生肖翊的故乡福建龙岩。我们开始对彼此故乡的观看。

我的老家几年前已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