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保险版以房养老或成鸡肋 照搬国外经验水土难服

http://www.e23.cn2014-03-26北京商报

    摘  要:在国内,养老已成为全民高度关注的话题,实现老有所养也是各地政府研究的重头戏。近日,保监会传出保险版“以房养老”草案,即通过住房反向抵押给养老保险公司将住房、养老、保险连在一起,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但是,由于经营模式并没有突破,且配套机制不健全,这一保险版“以房养老”很有可能成为鸡肋。

房市的波动趋势,因此国内房价一旦出现下跌趋势,恐给保险公司带来系统性风险。

  一位研究反向抵押养老的专业人士介绍,国外在推行时会有再保机制,每年支付一定再保险费,若亏损再保公司将补足差价。但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机制,还是从定价角度承担远期房产市场难估的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对房屋定价会相对保守,但定价一旦偏低老年人又会觉得不划算,难以找到平衡。

  除此之外,导致保险版“以房养老”先天不足的最大障碍便是我国房屋的产权只有70年,这意味着现在推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就会遇到房产归谁的问题,是老年人、继承者,还是保险公司,目前均无明确的配套细则。“若将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推行,一旦所有权归属问题不解决,保险公司将会顾虑重重,因为前期将养老金支付了,后期再因处置住房不当引来纠纷将得不偿失。”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担忧。

  定价评估照搬国外经验

  推行难免水土不服

  除了再保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外,保险版“以房养老”在房价评估上也存在诸多复杂的阻碍,其中在房价的折旧上便会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房子居住时间较长出现破损,保险公司便会在定价上相应地压低,但对于投保的老年人来说又会感到十分苛刻。

  但是国外的以房养老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张绍白介绍,因为国外不存在70年居住产权的问题,因此在对房屋进行评估时,主要是以房屋所在的土地产权进行评估,但国内就会出现房屋破旧折损的问题。

  如在日本、美国、英国,房产与土地一体,一般都是永久产权或999年产权。老年人去世之后,土地和房产产权依然存在,建筑折旧计算是最简单的数学题。但在中国,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屋所有者只拥有最多70年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在定价时会考虑房屋老化破损的问题。

  因此,土地使用权将成为精算师们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据悉,在《物权法》出台之前,土地到期由政府无偿收回,房屋建筑价值归零。2007年出台《物权法》后第一百四十九条改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问题接踵而来,自动续期是有偿还是无偿?在法律制定过程中,由于各方争议非常大,将这个难题留了下来。

  平安证券[微博]认为,我国的土地流转市场存在政府管制,决定了土地产权没有形成市场化的流通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房地产权的流动性。由于国内房屋所有人具有的只是70年的房屋居住权(商用50年),并没有房屋土地的所有权,因此房屋产权面临70年后被收回或者中途被强拆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保险机构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意愿参与这个计划。即使参与了这个计划,单打独斗也会使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如果缺乏资产证券化市场,保险机构是否有意愿做大“以房养老”规模仍难预料。

  养老还可另辟蹊径

  专家认为卖房租房模式更可行

  针对保险版“以房养老”存在的诸多疑点,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微博]表示,“卖房养老”的模式可能更方便操作,老百姓也更容易从思想上接受。

郝演苏指出,最近从调研的相关项目上看,京广沪地区的一些老年人更倾向于自己掌握房屋的处置权利,老年人通常会将居住面积大的房子卖掉,用卖掉房子的钱在区县租住面积更小的房子,进行分期支付。这种做法给老年人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保险版“以房养老”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不过,郝演苏也提醒老年人,卖房养老后所得的钱还需要细致打理,或交由专业机构帮助理财,否则因为物价上涨通胀等因素恐怕也会出现养老缺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马恬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