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藏家多没文化 不识宋瓷简约高雅
摘 要:香港苏富比春拍,有两件瓷器备受瞩目:一是玫茵堂珍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7.7521, -0.0003, -0.00%)成交;一是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划花八瓣花式大碗,以1.4684亿港元成交。将鸡缸杯收入囊中的是中国藏家,而定窑碗则花落日本藏家之手。由于宋代五大名瓷,特别是其中的定瓷钧瓷,不大受国内藏家青睐,因此有论者尖锐指出:中国的“土豪”们还是离不开明清特有的凡俗华丽美学,艺术修养仍处于较低水平。果真如此吗?且看业界专家的深入辨析。
工艺、华贵的材质去炫耀财富的阶段。我想,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会走向一个低调的奢华,对经典作品、古典作品有更多的认同。
除了审美上的特点外,还有两大原因也造成了宋瓷在价格上与明清官窑瓷器之间的差异:
首先,定瓷、钧瓷虽然有贡御品,但也有大量的民间烧造品。这些年来不断的发掘、盗掘、走私,导致有不少出土器流布到社会上,影响了价格的稳定性 ;
其次,由于国外宋瓷赝品、高仿品盛行,使得宋瓷只有那些早年流入市场、传承有序的作品才有机会上拍。其价格、价值也就取决于两部分:一是作品的经典性、质量和保存的完整程度;二是作品的出处、展览历史和流传故事,历代经典藏家对其的喜爱和咏叹。因此,在拍场上看到的宋瓷,基本上都是很早就流转境外,经过世家旧族多年收藏的东西,而不是新出土的器物。一件没有传承、没有出处的旷世精品,连上拍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而明清官窑瓷器,特别是康雍乾的精品、名品,数量有限,而且很多都进了博物馆,因此一旦有藏家愿意换手,必然引发人们的极大兴趣。譬如鸡缸杯,据说有18件,而仅有4件在私人藏家手里,既有稀缺性又有博物馆藏品可对照,使得藏家对其价值很有信心,并形成一定的攀比心,因此更容易产生高价。
收藏家 马德光——
明清瓷器易辨识 藏家偏爱是必然
宋瓷距离现在年代久远,鉴定、欣赏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很多人不敢去碰;明清官窑瓷器的特点好掌握,也容易辨真伪,所以一直是瓷器市场热捧的焦点,特别是康雍乾的瓷器,雅俗共赏,受众群大,像粉彩、洋彩是宋元明所没有的,价位比宋瓷高,也有其必然性。
就明代官窑瓷器而言,也是到了这次的成化鸡缸杯,才打破了世界纪录。在我看来,尽管鸡缸杯拍出了两亿多港元,价位仍然是比较低的。早在十几年前,成化鸡缸杯就已经拍出了2900多万港元,换算为人民币(6.2590, 0.0000, 0.00%),要3500多万元。大家可以想想,上世纪90年代,内地有多少人能拿得出几千万元人民币?如果当时将这么一大笔钱投到房地产或其他产业上,现在可能已经滚到十几亿元、二十几亿元了。所以从投资的角度讲,明成化鸡缸杯升值得太慢了。事实上,明代永乐、宣德,或者说整个明代的官窑瓷器,在我看来,仍然处于市场的低位。
而克拉克定窑大碗在目前这种市场环境下,价格倒是比较适中。我想,通过这只大碗的高价成交,未来也会带动宋瓷板块在市场上表现得越来越好。
其实,宋瓷的假货赝品并不太多,清末民国年间仿得多点,但我以为,无论是包浆还是造型,一看就能看出来。鉴定法不过就是比对法,有了真品就能辨认伪作。宋瓷的市场表现一直没有明清官窑瓷器那么好,关键还在于认知度不高,人们心里有些发怵。不过,若单论这次,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划花八瓣花式大碗虽然最后是被日本人买走了,但买走下一口的是一位香港藏家,所以,不能说中国藏家就完全不懂、不爱宋瓷。
收藏家 梁晓新——
明清官窑瓷器在整体上超越了宋瓷
成化斗彩鸡缸杯可以称之为明清官窑瓷器中的王者,拍出历史纪录毫不出奇;而克拉克定窑碗虽然也是名品杰作,但综合而言并非宋瓷中顶级的作品,因为还有更高级别的汝窑瓷。可以说,宋瓷与明清瓷属于两种不同门类、不同艺术品位的古玩,各有千秋。不过,从整体市场的表现来看,的确,华人收藏家对明清官窑瓷器的认知度更高,而日本与欧美藏家则更倾向于宋瓷,体现了不同地区买家群体的口味。
当然,我认为所有的市场行情,一旦出现,都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