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推新品反击宝宝:1分钱起购 申购赎回全自动
摘 要:互联网金融对活期存款的挤压正在显现。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居民活期存款累计增长2292亿,较去年同期少增6706亿;而反观货币基金方面,截至2014年2月底,货币基金较2013年底增长6754亿元。
最低1分钱起购,申购赎回全自动
互联网金融对活期存款的挤压正在显现。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居民活期存款累计增长2292亿,较去年同期少增6706亿;而反观货币基金方面,截至2014年2月底,货币基金较2013年底增长6754亿元。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吸引“存款搬家”势头,银行反击互联网金融产品再升级,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到宝宝行列,不仅收益盖过互联网宝宝,而且功能更胜一筹,成为吸引客户资金回流的有力武器。
活期存款流向宝宝
银行揽储压力增加
工资加上奖金金,市民张先生的工资卡里每个月至少有8000多元进账,半年下来就是几万元,在凑满5万元的整数前,这些钱作为日常生活开支的“备用金”,一般都以活期的方式存放在银行的账户里;自从余额宝[微博]出世后,高流动性加上相对高收益,使得张先生账户里的活钱立马变成了货币基金,账户里只剩下几元钱的零碎了。眼下,更多的人都像张先生那样,把活期里的余钱转成货币基金的份额了。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底居民活期存款累计增长2292亿,较去年同期少增6706亿;而反观货币基金方面,截至今年2月底,货币基金较2013年底增长6754亿元。货币基金增长规模和居民活期存款少增金额高度吻合。
对主要靠利差盈利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活期存款无疑是成本最低、最为优质的资金来源。然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这一廉价资金正面临流失压力。最新数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中,光大、招行、交行、工行、中信、民生、宁波、中行、平安9家银行出现活期存款占比下降的情况。
除了活期存款占比回落之外,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火热也让银行揽储变得越发困难。相关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16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为70.42万亿元,同比增长9.98%,较2012年的12.47%放缓了2.49个百分点。
银行推出宝宝类产品
功能多样掀起暗战
面对“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强势“入侵”,一向“高大上”的传统银行业坐不住了。为反击互联网宝宝,等多家银行都陆续推出类似的“宝”类产品,而且收益和功能更胜互联网宝宝一筹。
继工商银行(3.44, -0.01, -0.29%)、中国银行(2.60, -0.01, -0.38%)、浦发银行(9.77, -0.03, -0.31%)、平安银行(11.14, -0.02, -0.18%)、民生银行(7.87, -0.06, -0.76%)等推出首批类余额宝产品后,兴业银行(10.17, 0.04, 0.39%)和中信银行(4.81, -0.08, -1.64%)也紧随其后,于近日推出了更具创新性的“宝宝”产品,功能和便捷性进一步升级。
比如兴业银行的掌柜钱包最低1分钱起购、当日购买无上限,当日回购上限为3000万元,方便大笔资金的调用。此外,这款产品也是通过线上购买,支持24小时交易,赎回资金即时到帐。以4月28日为例,掌柜钱包的7日年化收益率达5.79%,高于当日收益最高的互联网宝类产品百度[微博]百赚利滚利的5.56%。
平安银行的宝宝类产品平安盈收益也颇有优势。近期7日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相比宝宝类产品的收益完全没有劣势,而且资金也可以随时赎回。记者在线查询了平安盈4月28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5.628%,相比近期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高出不少。
民生银行和广发银行[微博]的宝类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则在5%左右,赎回即将到账。
而中信银行最近推出货币基金产品“薪金宝”,最大的亮点就是申购赎回全自动,并可直接在ATM上取现。这一便捷性成为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品。
互联网“宝宝”功能受限
金融格局或生变化
与此同时,以余额宝、理财通
- 银行理财反攻余额宝类产品 最高收益飙至7.5%(2014-05-04)
- 各银行竞逐移动金融 “掌上消费”称新生活方式(2014-05-04)
- 16家上市银行去年净赚11854亿 陷活期存款流失烦恼(2014-05-03)
- 五大上市银行一季度净利润2585亿元 每天赚7亿(2014-05-03)
- 五大行首季业绩稳中有忧(201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