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政府和学界不了解怎样增长底线安全
摘 要:十余年过去了,当下中国的宏观经济,至少给我的感觉是,社会政治经济激荡变革中,国运当立,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性起点之上,中国资本市场也不例外,气氛宛如20年前。但机会起于分化灭于共识,机遇起于纷乱残破,止于初定甫立。
在十年前“博士咖啡”鼎盛时,巴曙松[微博]、何帆和我都热衷于全球视野的大话题,也是青春记忆吧!当时我执笔写了一系列长篇大论,现在看来饶有趣味:
1.就中美关系而言,是对决还是对接?结论是:斗而不破,避免对决,慎用外储威慑,争取对接。
2.就中日关系而言,焦点是日本将持续衰落吗?结论是:日本在衰落中变得好斗,中国应避免“日本病”,但很可能难以避免。
3.就中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关系。我们把和中国相关的9个发展中大国按利益相关程度分为五个类型——A型:未来在政治经济利益方面具有较强共享可能的国家;B型:未来在政治经济利益方面具有一定共享可能的国家;C型:未来在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相关性较弱的国家;D型:未来在政治经济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可能的国家;E型:未来在政治经济利益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可能的国家。结论是:A为巴西、尼日利亚;B为印尼、俄罗斯、沙特、南非;C为土耳其;D为墨西哥;E为印度。
4.就中国的经济周期而言,笔者不认为2003年是所谓“没有温度的高烧”,恰恰相反,这是中国经济一轮长周期增长的起点。
少年意气,指点江山,满纸荒唐,人已鸟兽散了。
而如今再看呢?
外围遏华犹豫摇摆
宏观预期戏剧性悲观
十余年过去了,当下中国的宏观经济,至少给我的感觉是,社会政治经济激荡变革中,国运当立,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性起点之上,中国资本市场也不例外,气氛宛如20年前。但机会起于分化灭于共识,机遇起于纷乱残破,止于初定甫立。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开局,起于外部对中国经济预期的极度悲观,以及国内部分舆论的迅速跟进。根据美银美林的调查:今年2月,中国经济是否可能硬着陆和金融崩溃,取代了美联储量宽退出和加息,成为全球经济令人关注的最大威胁。有4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和随之而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崩溃将是最大风险。同时,摩根士丹利将中国经济形容为“明斯基时刻”,似乎中国的金融体系摇摇欲坠。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澳大利亚召开G20财长和央行[微博]行长会议期间,美国财长雅各布·卢专门致函给G20成员,信中声称忧虑中国金融体系的坏账问题潜在威胁全球经济的风险。
中国国内研究者迅速跟进,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认知没有最悲观,只有更悲观。笔者并不否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现有诸多问题,但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至今的改革成果,尤其是庞大的国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国有金融资产、国有土地矿产海洋森林等资源、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外汇储备,资产端至少总值500万亿元以上,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当期软硬债务、远期社保和环境债务庞大,但指称目前中国已处于经济金融崩溃边缘,还是过于夸张。
这种夸张并非全然没有道理。和“老体改人”讨论时,老同志都点拨说,从殷商到晚清,历史上中国政府鲜有穷困致死,常见淫靡腐败而亡,当下国内外对中国的极度悲观,恰恰折射出鸵鸟式调控已不可行,改革刻不容缓。
由于中日之间存在钓鱼岛问题,中日联手整合东亚,使之成为和欧美比肩的区域经济体已遭遇重大挫折。由于欧盟俄罗斯之间爆发了乌克兰问题,欧洲经济复苏的步履可能更为艰难。全球经济处于“爬行期”。这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可能不是坏事,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摇摆不定,怕的就是大风浪。更幸运的是,奥巴马似乎更难逃脱连任魔咒,弱势复苏的美国经济和严重分裂的国会,使美国还处于对华政策的犹豫摇摆期。这些使得中国在未来三年左右励精图治、使政治经济风气一新的斡旋余
- 住房公积金监控联网爽约三年 部分成政府小金库(2014-05-06)
- 评论称楼市拐点迟早会来 政府救市不宜再举(2014-05-05)
- 评论称楼市拐点迟早会来 政府救市不宜再举(2014-05-04)
- 乌政府军围剿东部亲俄势力 普京警告将招致严重后果(2014-04-25)
- 评论:四大事件预示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有新招(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