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一季度近七成财险公司承保亏损 财险业走下神坛

http://www.e23.cn2014-05-16上海证券报

    摘  要:国内财险业正一步步走下高景气神坛,承保利润持续下滑已成既定事实。上海证券报昨日从权威渠道独家获悉,今年一季度,整个财险行业的综合成本率高悬至98.20%,这意味着承保利润率离成本线只有“最后一公里”。

  国内财险业正一步步走下高景气神坛,承保利润持续下滑已成既定事实。上海证券报昨日从权威渠道独家获悉,今年一季度,整个财险行业的综合成本率高悬至98.20%,这意味着承保利润率离成本线只有“最后一公里”。

  追溯背后原因,愈演愈烈的非理性价格竞争恐怕只是表象。过多的资本追逐相对稀缺的保费资源,市场供需失衡,或许才是本轮财险业承保周期下行的根本原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承保能力相对过剩和承保利润下降将难以避免。

  行业周期性悖论

  尽管对外公示的保费数据欣欣向荣,但言及实际落袋的承保利润,大部分财险公司负责人都掩面而羞。上证报从相关渠道拿到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整个财险业的综合成本率(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为98.20%,这也意味着承保利润率(1-综合成本率)离成本线只有“最后一公里”。

  承保亏损面较去年同期有所扩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65家财险公司中承保亏损的公司达到44家,68%的亏损比例较去年同期抬升了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逾半数以上的财险公司承保利润出现同比负增长。

  作为景气循环行业,财险业的周期性特质要强于寿险业,一个周期通常约四至五年。换言之,盈利能力趋好、承保能力相对过剩时,财险业的竞争便加剧,业务难免会走粗放经营的方式,近两年来行业内充斥的非理性低价拼抢业务现象便是佐证;反之,在盈利情况不好的时候,反而会小心翼翼地经营。

  而目前的国内财险业就正处在承保下行周期的半路上。承保周期通常具有一定的惯性,有观点预计,2014年财险业承保盈利情况仍处于低位,甚至不排除到年底时可能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2007至2011年是财险业承保盈利情况不断改善的景气周期,预计下行周期将到2015年或2016年结束。”

  车险潜规则

  承保利润持续下滑背后,财险业还有较多困扰已久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探究与反思。

  为行内人所熟知的是,日趋激烈的恶性价格战。在占据整个财险业七成份额的车险领域,财险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向车商输送利益,这在业界早已是公认的“潜规则”。在前端,财险公司支付给中间渠道的合作费用持续提升;在后端,财险公司就通过提升工时费、零部件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向4S店等车商利益输送。

  这直接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销售渠道过于依赖中介。记者掌握的内部数据显示,2013年整个行业业务中,有高达64%通过中介渠道获得,直接业务仅有36%。其实考虑到电销业务中相当比例为“转电销”业务,实际的中介业务占比可能更高。对中介依赖程度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财险公司不能掌握中介业务客户的真实信息,折射出整个行业在汽车产业链中话语权的缺失。

  表面上看,财险业的偿付能力充足性明显改善,截至2013年底所有公司全部达标。但从记者掌握的数据来看,财险业偿付能力状况仍比较脆弱,占市场主要份额的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行业普遍存在依赖增资扩股或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解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尚未形成依靠自我积累实现资本补充的良性循环。

  在近日一次财险行业封闭式会议上,与会监管人士预计,综合考虑业务增长、承保亏损、资本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叠加效应,不排除有个别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14年下降至100%以下,即出现偿付能力不足问题。

  加强偿付能力刚性监管

监管部门显然已意识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知情人士透露说,目前保监会的整体思路是:通过改革监管方式,解决制约阻碍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包括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马恬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