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规模增大 2014企业年金业务有望盈利
摘 要:从2004年底第一家养老险公司成立至今,盈利难题就始终困扰着这些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不过,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随着规模不断增大和一系列政策利好的促进,这一难题有望于今年得到破解。
从2004年底第一家养老险公司成立至今,盈利难题就始终困扰着这些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不过,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随着规模不断增大和一系列政策利好的促进,这一难题有望于今年得到破解。
《第一财经日报》从长江养老内部获悉,其在今年一季度已实现盈利,成为业内率先以企业年金业务盈利的养老保险公司,并预计今年将实现年度盈利。同时,平安养老相关负责人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预计今年公司企业年金业务在年底会进入盈利周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去年的投资范围和业务范围双扩大和今年初的“二支柱”税延、国家大力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这一系列政策红利之下,企业年金业务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经过前几年的亏损期,历年年金业务投入带来的累积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收入可以逐渐覆盖费用成本,使部分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得以在2014年迈入经营的“盈利年”。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企业年金行业累计规模已达6035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214亿元,同比增速达25.18%。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国寿养老和泰康养老五家养老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受托和投资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70%和46%左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同时,养老保险公司逐步打造服务企业年金的专属投资能力,在实现绝对收益的基础上,整体收益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截至去年末,在整个投资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行业平均累计投资收益率固定收益类组合为3.92%、含权益类组合为3.62%,养老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另外,近几年,国内几家养老保险公司在战略定位、经营发展和企业年金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已形成各自的特色。
以一季度率先实现盈利的长江养老为例,其发言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和其他广铺设点的机构做法不同,长江养老针对自身特点,采用集约化的管理、运营、服务模式,通过开展重点区域、行业直销,与渠道加强合作、发展养老金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来开展业务,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重点行业、重大项目,以“创新产品和精细化管理带动发展”的经营战略,提高人均资产规模等效率指标。
而依托新政,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可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等养老保障领域获得发展,并在养老金资产管理范围上得以拓宽。据了解,长江养老和平安养老等已针对新政设立了另类投资部,以推进保险资产债权投资等业务,为企业年金创造、引进更稳健和更高收益的投资产品。
- 企业年金获政策红利 超千亿元资金入市指日可待(2014-01-10)
- 政策红利待兑现 三概念或引领会后行情(2013-11-11)
- 险资养老地产拿地四处开花 盈利模式仍难确定(2014-05-12)
- 铁路发展基金盈利来源暂成疑(2014-04-04)
- 金价处于近4个月来最高位 去年11月买金已盈利(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