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骗贷显管理漏洞 福布斯富豪深陷资金危局
摘 要:6月6日是青岛港的上市首日。这天,青岛港却公布了一则利空性质的澄清公告称,“5月31日,青岛港大港分公司接获相关公安机关的函件,指出其正在调查一宗指称欺诈案件,涉及一名货主以第三方货运代理的名义储存于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铝及铜产品。公安机关要求大港分公司协助调查,特别是协助盘点涉及的金属产品。”

资料图
发酵的骗贷风波令刚刚上市的青岛港(6198.HK)蒙上一层惨绿。
6月6日是青岛港的上市首日。这天,青岛港却公布了一则利空性质的澄清公告称,“5月31日,青岛港大港分公司接获相关公安机关的函件,指出其正在调查一宗指称欺诈案件,涉及一名货主以第三方货运代理的名义储存于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铝及铜产品。公安机关要求大港分公司协助调查,特别是协助盘点涉及的金属产品。”
6月3日,大港分公司接获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按货主的申请,查封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
受此消息影响,青岛港在上市首日,惨遭破发。当天以3.76元/股开盘,最低下探至3.64元/股,尾盘稍微回升后收于3.71元/股,跌1.33%。上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即6月9日,青岛港早间创新高后回软,当日收于3.68元/股,跌0.81%。
对于骗贷风波,青岛港董事会认为,“调查不会对本集团业务、经营业绩或财务状况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虽然青岛港极力辩称,但是其管理漏洞甚至“默许”举动也随之暴露。“除了相关方的诚信问题外,骗贷风波凸显出青岛港的管理不严格、质押物登记制度不完善等。”青岛一位仓储人士对记者表示,开具假仓单需要办事员就可以了,虽然不涉及高层,但高层应该是默许的。
另据记者调查,涉事方的掌舵人其实是一名福布斯上榜富豪,除了做铝矿贸易外,另一块主要的业务便是目前状况频出的房地产。
管理漏洞凸显
常德传被誉为中国港口管理界的“教父”,也是青岛港多年的灵魂人物。去年4月,时年68岁的常德传退休了。在常德传执掌青岛港的30年里,其本人对上市“并不感冒”。
在常德传卸任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迅速完成了股改、登陆港交所等一系列资本运作。2014年6月6日,青岛港如愿登陆港交所。但是不期然而然,遭遇骗贷风波当头棒喝。
据青岛港澄清公告,“陷入上述欺诈案件的货主及代理均为公司的独立第三方,公司并非货主与代理间协议的订约方。除装卸及仓储服务外,青岛港并未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务,且对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不拥有任何权益。”
青岛港还表示,公司及其雇员目前并无涉及任何机关提起的任何调查,仅由于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储存在大港分公司而被要求协助调查;除涉及调查的特定金属产品外,目前无任何主管机关要求公司暂停任何港口经营或服务。
事情真的像青岛港公告的“轻松”吗?据此前报道,涉事的企业是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德诚),该公司与4家不同的仓储公司分别出具仓单,去不同的银行重复质押,实际的银行贷款敞口超过10亿元。
“出现这种事情,青岛港是有责任的。银行凭借仓单办理贷款业务,仓单是仓储公司开具的。如果没有仓储公司办事员的合作、领导的默许,虚假的仓单怎么出来?”一位铝业
分析师表示,类似的事情很多,关键是不能出事,货主借钱还了就没事,还不出就出问题了。
“主要问题出在银行,但是青岛港本身的管理也有问题。”前述仓储人士也表示,管理不严格、质押物登记制度不完善等,都需要改进。
青岛另外一家仓储公司的业务人员透露,其实仓单管理相当乱,有时候可以通过关系额外多签一张或者几张仓单。
而第三方货运代理的陆续加盟更催生了不少乱象。根据青岛港澄清公告,“公安机关指出其正在调查一宗指称欺诈案件,涉及一名货主以第三方货运代理的名义储存于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铝及铜产品。”
“第三方货运代理比较熟悉业务,帮货主做
- 青岛港骗贷显管理漏洞 福布斯富豪深陷资金危局(2014-06-10)
-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或导致工行海外收购告吹(2014-06-06)
- 青岛港骗贷风波追踪:银行贷款敞口超10亿(2014-06-05)
- 青岛港骗贷风波追踪:德诚矿业为始作俑者(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