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珠宝市场遇寒冬:中国大妈购买力被严重透支
摘 要:进入12月的深圳,突然迎来一场强劲的寒流,将11月份还维持在摄氏30度的温暖和阳光一扫而去,只留下一片萧瑟。在深圳罗湖区的水贝,也在经历着一场同样罕见的寒流侵扰。
一些品牌商由于资金流紧张,将手头上的货品尽快销售出去,采取拼命打折的策略。部分商家甚至进行恶性竞争,有些金品价格甚至比批发市场的拿货成本价还要低。
这一景象与去年形成了鲜明反差。2013年4月份,由于国际金价出现大跌,众多深圳市民竞相涌入水贝,在各大金店疯狂抢购,甚至周边东莞、惠州等城市的市民也闻风而来。见证了去年疯狂场面的一位店员向记者回忆,当时小小的店面内挤满了人,各种金品刚刚拿出来,甚至还来不及摆上柜台,就被四周包围的顾客一抢而空,客户根本来不及端详货品就买单付款,一天的销量是平日的4、5倍。不少顾客的购买量都比较大,有的出手就是几百万元,不少金品都出现了断货的局面。公司只好紧急从外地调货,并让没有买到的顾客登记,货一到就通知他们。在被抢购的各款金品中,最抢手的就是金条、金块。
作为这股抢购风潮的主力,“中国大妈”被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并受到包括华尔街在内国际各方的关注,不少人将“中国大妈”与20多年前国际外汇市场上威名赫赫的“渡边太太”相提并论。但“中国大妈”们很快就被套牢,进入5月份之后国际黄金市场再次出现波动,但“中国大妈”的抢金热情已经退潮,而水贝也并没有回复以往的景象,开始了漫长的冷清局面。“去年的抢金潮严重透支了购买力”,水贝一家大型黄金企业负责人分析,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黄金在避险、保值、防通胀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国大妈”普遍并不具备专业的投资知识和能力,在随后金价持续走跌后被严重套牢,而这一群体不但在财富上、更在心理上遭遇打击,因此会更加谨慎,盲目跟风后吸取的教训也更加深刻。
投资价值不被看好
如今最大的消费主力,是情侣首饰这样的“刚需”,以及妇女的首饰等
即使是知名的大品牌,也同样不能避免生意冷清的尴尬。记者看到,在一家香港品牌金店内,只有一对夫妇在精心挑选结婚戒指。店长告诉记者,如今最大的消费主力,就是情侣首饰这样的“刚需”,以及妇女的首饰等。“在以往的旺季,大家对于品牌的认知度更高,也愿意花钱买更好的牌子,但在生意冷清的时候,大品牌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知名品牌,产品价格本身要比同行高出一截,自然在顾客对于价格比较敏感的时期会受到影响。”这位店长说,相比黄金珠宝的加工企业,黄金珠宝零售商无疑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销售量同比大幅减少,而店面租金、人工成本、日常开支等日益增长,各家的利润数字都不好看。
而在日常经营中,除了饰品销量的大降,在货品方面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素金近乎销声匿迹。所谓素金,是黄金行业中对于纯金制品的称呼,包括素金戒指、素金项链、素金耳环,以及金条、金块等。往年,素金是各家金店销售的主力,今年这种销售格局出现了大扭转,镶嵌首饰成为重头。因此,水贝的众多金店开始更改店内布局,甚至撤掉部分传统的素金柜台,让出空间陈列更多的镶嵌首饰。
销售格局的扭转,反映的是黄金消费及投资的心态变化。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主要购买素金,佩戴只是很小的比例,更多的是看中其投资功能。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数字,全世界最大的黄金民间购买来源就是东亚和南亚,尤其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为抵御通胀,众多并不具备投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普通民众,选择黄金尤其是没有大的加工、便于收藏和变现的素金,成为首眩相比之下,镶嵌黄金多经
- 菜百黄金珠宝五一假期销售过亿 客流增近两倍(2014-05-04)
- 金价创五年新低 “中国大妈”捂紧钱袋(2014-11-08)
- 中国大妈炒金6年亏2000亿? 业内:理论盈亏无限(2014-06-12)
- 漫画:金价持续下跌 中国大妈巨亏(2014-06-05)
- 中国大妈买金损失超200亿:不敢再冒冒失失出手(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