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珠宝市场遇寒冬:中国大妈购买力被严重透支
摘 要:进入12月的深圳,突然迎来一场强劲的寒流,将11月份还维持在摄氏30度的温暖和阳光一扫而去,只留下一片萧瑟。在深圳罗湖区的水贝,也在经历着一场同样罕见的寒流侵扰。
热之时囤货的企业步履艰难,而受损最大的则是去年金价大跌时冲进来的企业,尤其是一大批中小加工企业,原本想抄底抢货,但未曾料想金价并未触底回升,反而持续下跌,其中相当多数都没有挺过今年。一家黄金珠宝加工企业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这种中小加工企业“至少倒了几百家”。
为应对风险,黄金对冲等机制的重要性在水贝黄金珠宝企业中得以凸显。据介绍,为了规避金银等贵金属价格波动,许多大企业均引入“量出为入”的策略,尽可能减少库存量,只是满足一定的周期,通常是15到20天的用料,因此相对于企业的总体用量并不是很多,从而平衡风险。在实际运营中,企业对于黄金储存的原则是“出多少、进多少”,日常保持库存在一定的仓位水平,根据销售出去的数量,再采购进来相同数量的黄金,使得长期的存货成本保持稳定。此外,对于一些大型黄金珠宝企业,由于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在源头采购等环节能够做到成本控制。企业向原料厂购买黄金时,会在合同中设定相应的浮动区间,即使行情出现大涨或者大跌,但交易时的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幅度不能超过一定的百分比,从而保证在生产和采购过程中锁定成本。所以尽管金价大跌,但其在成本上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尤其是近两年,在金价持续下挫的过程中,这些大型黄金珠宝企业均采取对冲机制应对,在购买黄金现货的同时利用黄金T+D业务做空黄金,通过对冲来规避金价下跌带来的风险。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这些应对措施完备、准备充分的企业,尽管库存价值缩水、利润减少,但并没有动摇企业的正常运营,很难伤到筋骨。
“这两年心态不好的企业都吃了大亏。”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金价单边上涨的前几年,很多企业抱着赌金、赌货的心态,拿到黄金或货品后就到银行抵押贷款,最后实际上成为变相炒金、炒货,没有把心思花到经营上,金价一旦步入下行通道,就会出现雪崩一样的灾难。
寒冬期成为转型契机
淘汰、创新、整合,危机中的行业正在求新求变
“现在的黄金首饰真是漂亮,真想再买几件。”去年曾在黄金大跌引发的抢购潮中买了好几件的刘女士,向记者发出如此感慨。很多普通消费者会突然发现,今年的产品相比往年要更加时尚、漂亮。黄金珠宝销售的下滑,给身处行业寒潮期的企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就是开始积极创新。一家知名品牌企业推介刚刚推出的一款新型黄金茶壶时介绍,以往的产品十分笨重,但现在采取了3D硬金新模式,这种空心金使得茶壶重量大大减轻,更便于把玩收藏。据了解,以往水贝的大多数黄金珠宝公司并不注重款式,往往只赚取加工费、差价就能有不错的效益,但在今年行业背景倒逼企业进行创新,无论工艺、设计还是款式等都更加丰富多彩。相比传统金店素金占据七、八成柜台比重,今年以来各款金镶玉、镶嵌首饰等占据了更大的空间。“以前顾客来买金条、金砖,称了称就走,现在顾客进门挑选,都要挑很久,停留时间长了很多。”一家门店柜台人员对比分析说。
提升服务,也成为众多黄金珠宝厂商的应对之策。健兴利珠宝陈义波表示,以往他们都是“等客”,在柜台坐等顾客上门,而今年他们主动出去找客人,并加大VIP客户的维护。由于商场的高端客户较多,他们采取与商场绑定的销售策略,并与一些高端奢侈品牌形成互动,进行多渠道化营销。此外,在商品款式和定价策略上进行下浮,将以往侧重上百万的产品下降到几十万元,更多开发白领款式等。
在行业的整体危机中,
- 菜百黄金珠宝五一假期销售过亿 客流增近两倍(2014-05-04)
- 金价创五年新低 “中国大妈”捂紧钱袋(2014-11-08)
- 中国大妈炒金6年亏2000亿? 业内:理论盈亏无限(2014-06-12)
- 漫画:金价持续下跌 中国大妈巨亏(2014-06-05)
- 中国大妈买金损失超200亿:不敢再冒冒失失出手(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