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中国十亿金融IC卡95%使用荷兰芯 市场被外企瓜分

http://www.e23.cn2015-01-06经济参考报

    摘  要:磁条银行卡“换芯潮”已至。根据央行[微博]规定,从2015年起我国将逐步停发磁条银行卡,并以更加先进的金融IC卡进行替代,目前各地已陆续开展“磁条卡换芯”工作。业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新投放的金融IC卡数量可达数亿张。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已有6家芯片设计企业在国内制造厂生产的12款金融IC卡芯片,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标准,通过了我国银行卡检测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安全评测中心和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的全面安防检测。从2014年4月开始,已有5款通过正式安防检测的国产芯片在工、农、中、建、招商、邮储等银行进行了小规模试用。

  国内银行抬高认证“软门槛”

  过去几年间,我国金融IC卡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已具备自主设计、生产、检测、应用的大规模产业化实力,目前多款国产金融IC卡芯片已经通过了国际认可的EMV标准认证,但回到国内却不被商业银行认可,频频遭遇CC国际标准“软门槛”的制约。

  截至2013年,我国已累计发放二代身份证12亿张、社会保障卡6.29亿张,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全部使用国产芯片。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IC卡认证有两大国际标准,一为CCRA组织制定的CC标准,一为包括中国银联参与在内的各国际银行卡组织共同推出的EMV标准。目前许多国产金融IC卡芯片已经通过EMV标准,但基于国家安全考虑,我国并未成为CCRA成员国,导致我国产业界在通过国际CC认证时屡遭刁难。

  2013年11月,上海华虹自主研发的金融IC卡芯片通过CC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款通过CC认证的金融IC卡芯片。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文录说,国内产品到CCRA检测有很多障碍,一是费用极贵,二是时间成本高,短则两年,长则三到五年。华虹花了极大的代价,光一个芯片就花了2000多万,才拿到了CC的检测证书。

  国民技术(27.730, 1.05, 3.94%)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迎彤说,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投入大量资源进行CC认证申请,然而国产芯片在申请CC认证时遭遇重重阻力,国外同样的产品三个月能申办下来,国内产品可能需要两三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等我们的芯片通过认证时在技术上已经落伍了。国外巨头通过CC标准把我们拖得越久,他们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就越强。”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款国产金融IC卡芯片已经通过了国际认可的EMV标准认证,但回到国内却不被商业银行认可。尽管央行已要求各商业银行坚决消除阻碍和限制采购使用国产金融IC卡芯片的歧视性条款,取消强制要求采购芯片通过国际CC认证的条款,但许多商业银行仍坚持要求入围芯片必须通过国际CC认证,门槛被人为抬高,国产芯片大规模替代必须要迈过这个“软门槛”。

  国际巨头发起价格围攻

  随着近年来国产芯片行业的崛起,国际巨头正利用长期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对国内芯片企业大打价格战。“市场表面是开放的,但由于国际巨头先入为主的优势,后发的国产芯片想推广仍然困难重重。”中国银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使用国产芯片,银行有着先入为主的“安全成见”。他们担心,尽管国产金融IC卡芯片虽在安全性上已经过关,但毕竟从未大规模使用过,在可靠性上也没经受过大规模应用的考验,几千万、上亿张卡发出去,万一有问题,更换成本巨大,且有声誉风险。

  天津某城商行行长李先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用户使用金融IC卡最重要的诉求就是安全,在同样的价格下,普通银行用户肯定更倾向于用外国芯片的银行卡,而不是使用国产芯片的银行卡。银行作为特殊行业,在安全方面不敢出任何问题。出于“不犯错误”的考虑,银行也肯定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情绪导致各个银行都有很大的“安全惰性”。

天津市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邓中豪 姚玉洁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