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中国十亿金融IC卡95%使用荷兰芯 市场被外企瓜分

http://www.e23.cn2015-01-06经济参考报

    摘  要:磁条银行卡“换芯潮”已至。根据央行[微博]规定,从2015年起我国将逐步停发磁条银行卡,并以更加先进的金融IC卡进行替代,目前各地已陆续开展“磁条卡换芯”工作。业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新投放的金融IC卡数量可达数亿张。

位金融从业者说,长期以来,国货都给人技术不过关的印象,涉及芯片这种高科技产品,“技术落后”更是人们的固有印象,这种印象短时间内仍很难改变。

  谢文录表示,国产芯片正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尴尬。银行说你的产品没大规模使用过,不敢用你的,但国产的谁也不愿用,又怎么能经受实践检验?

  张纲对记者说:“复旦微电子在上海已经发了10万张芯片卡,全国发了近30万张。我们有底气,但客户改变固有印象要有个过程。”

  孙迎彤说,国产芯片作为“挑战者”,还面临许多市场竞争之外的压力。现在银行采购部门普遍有一种心态:如果使用进口芯片,即使出了问题也不是自己的责任,而如果使用国产芯片,一旦出了问题有可能就是采购人员吃了回扣,拿了好处,谁也不愿给自己添麻烦。

  除此之外,国际巨头大打价格战,也使国产芯片行业破局困难重重。

  张纲告诉记者,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发卡量肯定能做到全球第一,占领了中国市场就基本是全球第一。我国企业在芯片领域发力太晚,跟国内的银行卡芯片相比,以恩智浦为代表的外国芯片确实存在技术优势。恩智浦公司的芯片,前些年要十几元一片,随着国内芯片企业开始进军金融IC卡芯片研发生产,现在恩智浦把价格降到了5元一片。国际巨头在国内市场已经挣够了钱,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打价格战。而国产芯片尚未大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多数厂商已经是成本价格倒挂,要到下一代产品才能赚到钱。

  外资高度垄断威胁金融安全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IC卡芯片完全依赖国外,已经超出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底线,一旦出现“后门”,后果将不堪设想。金融IC卡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金融安全,金融IC卡的制作、发放和管理应当纳入到国家严格的指导和管控之下。

  谢文录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13年芯片卡发了5亿张,2014年预计达到7亿张,到2015年底,芯片卡预计能发到20亿张。由于整个国内市场可能也就30多亿张的容量,如果这几年的时间抓不住,留给国产芯片的空间将非常有限。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紧抓“换芯潮”,多措并举,迅速推进国产化替代,加紧确立我国对金融IC卡进行权威认证和检测的安全体系。

  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国产芯片推广。进一步严格落实央行规定,要求银行去除对国产芯片的歧视性条款。在国产芯片推广阶段,可为各银行设定国产芯片采购比例,鼓励银行将国产芯片与国外芯片分开招标,通过一定的政策保护为国产芯片赢得发展时间和空间。

  有专家建议,应由央行承担推广责任,工信部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共同推进银行芯片卡国产化战略。建立金融IC卡产业联盟,将标准制定、芯片制造、芯片检测、嵌入软件、封装制卡、银行应用、读卡设备等所有的产业链环节纳入其中,共同推进国产芯片产业发展。

  同时,应确立我国对金融IC卡芯片进行权威认证和检测的安全体系。

  金融IC卡的核心在于芯片。为确保我国金融安全,2013年2月5日,相关部门发布PBOC3.0规范,为我国金融IC卡做出统一规范。PBOC3.0要求卡片和终端密码算法国产化,保证金融交易安全,实现自主可控。根据央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通知》,自2015年4月1日起,各发卡银行新发行的金融IC卡都应符合PBOC3.0规范。

据了解,自2011年起,中国银联与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联合推动,投入巨资建立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该中心于2013年年末建成并通过验收,已达到CC和EMV授权实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邓中豪 姚玉洁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