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征信的烦恼:央行叫停机场通道成引爆线
摘 要:首批8家个人征信公司业务纷纷步入正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互联网征信的营销方式、评判标准却引来了市场的众多质疑,烦恼不断。虽然国内个人征信市场未来可能有千亿元空间,但在数据方面,让人怀疑数据的安全与透明度;在独立性方面,依托于商业模式下的互联网征信扮演着两种角色,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型。提供基础数据应该是公益性的,不能说我在哪家用的多,它的分数就高,这两者之间不应该关联起来”。
拍拍贷CEO张俊曾表示:“个人征信涉及个人信息比较敏感,央行会相对比较谨慎;独立性肯定是央行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征信机构本来应该是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在市场中存在,为不同的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客观的征信数据,但是在这些互联网征信公司这边,似乎略有失衡。
马韬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互联网征信发展的初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随着征信市场的逐步扩大,个人征信公司不会仅仅服务于自己集团本身,面对一个大的市场,肯定会采取更加公正的做法,去让更大的市场接受一个独立征信公司的存在。
李耀东则表示,目前这些互联网征信公司存在的这个悖论的逻辑在于,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征信机构,没有背后的商业逻辑进行支撑,这些征信机构去获取用户数据、完善征信数据的动力减弱。但是如果依附在商业逻辑下面,这些征信机构的独立性就会丧失,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与传统银行等征信机构相比,像芝麻信用这些征信公司通过商业路径去获得更多的用户无可厚非,应该允许这些互联网征信机构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去完善目前市场的征信结构。
烦恼三 共享门阀关闭的隐忧
目前的国内征信市场,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在不同的征信机构当中会存在不同信用身份。
“与传统银行的征信体系相比,互联网征信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消费、社交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和传统银行的征信数据是割裂的,对于同一个人而言,甚至可能会出现在两方面信用是不统一的,这是国内征信市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李耀东直言。
郭田勇表示,面对这样的问题,整个市场经济应该还是要像民营资本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要知道,互联网的征信方式和传统银行的征信方式可能会有差异,但是这个差异不成为征信市场资源共享的壁垒。
然而,即使在互联网征信公司之间,一方对另一方出具的数据报告也可能难以认可。据了解。尽管各家企业都高呼“平台性思维”,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互联网征信领域的商战又会再次上演。
而腾讯征信、芝麻信用出具的征信报告,短期内也很难在更多外部的应用场景中占到主流地位,往往只能在腾讯、阿里各自的体系内发挥效应。
对此,李耀东表示,不同的互联网公司会有不同评价信用的维度,这个数据数据多一些好,但是也不是越多越好。目前,数据的割裂导致一个人的信用数据在不同征信公司不统一,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共享的数据去解决,而不是一直将这个共享的门阀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