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协议"埋伏笔" 律师:"敞口合同"叠加N个不确定
摘 要:理财经理面对暗访的记者底气十足,“其实各家银行的条款都差不多,您在哪家银行也都不能变更条款”
霸王条款背后
实为刚性兑付作怪
“对于银行来说,其实‘霸王条款’的背后也有很多的情非得已”,一位国有大行个金部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合同约定了风险由‘买者自负’,但是现在所有的银行都不敢轻易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甚至就连代销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达标时,也会成为投资者投诉的‘第一被告’,因此银行不得不在合同条款中留余地,确保能够达标预期最高收益率。”
《证券日报》记者对于朋友圈中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调查也显示,尽管受访对象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并了解一定财经知识,但是绝大多数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达预期是不能被接受的”。
“中国的财富管理一定会转向标准化资产的投资,标准化资产投资就意味着可以做净值型管理,因为我可以做详尽的信息披露,如果我做了充分的信息披露,那买者有责就更合情合理了,自然可以打破刚性兑付。”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张立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刚性兑付的魔咒可以打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因为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无风险利率失去了基准,投资者也无法做风险识别。”
张立洲认为,上述财富管理转向的时间表由市场说了算,但是趋势上会很快实现,五年的时间应该足够了。
相关新闻
-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长短期收益率倒挂(2015-11-30)
- 年关临近银行理财收益下行 多因素致行情困难(2015-11-26)
- 理财产品收益率不给力 多家社区银行门可罗雀(2015-11-24)
- 今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总额接近4000亿(2015-11-19)
- 网络一站式私募服务:对接高利率理财产品(2015-11-17)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