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企“明”人】山东明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改革孕育沃土,助力企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编者按: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创新和活力的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兴则开发区兴,企业强则开发区强。近期,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陆续推出“明”企“明”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对于老一代章丘人来说,对于明泉集团的记忆是位于省道102线上的山东明化集团,是明水的四个老厂:明水化肥厂、章丘第一化肥厂、明水热电厂、章丘造纸厂。这是明泉集团的前身。
2013年,明泉集团响应号召,全面开启搬迁工作,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借搬迁之机实现企业转型发展”,要“利用3到5年再造一个全新明化”,自此,这个以生产甲醇、液氨、尿素等产品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企业踏上了一条努力追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低碳目标已驱动新的价值蓝海。在老化工企业的基础上谋划转型发展新篇章,于企业而言,考量的不仅是格局、思路和眼界,更是精神、文化与内生动力。
巧的是,在山东明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发展要素一应俱全。
在头部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强力加速产业集聚,就是明泉新材料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势”与“策”。
创新,大刀阔斧
经历了2013年的关停搬迁和2014年的项目论证,从2015年正式实施建设到2017年7月份建成投产,明泉新材料跃上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机遇“风口”,淘汰老旧设备,对标当时国内一流产品生产线,来了次真正意义上的“重打鼓另开张”。
如果说明泉集团是章丘人眼里的“老字号”,那么明泉新材料就是个持续创造和进化中的“新物件”。作为山东晋煤明水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明泉新材料是明泉集团向高端发力的一次积极尝试,专业从事新材料的研发、技术推广服务;热力蒸汽供应、电力供应;甲醇(60万吨/年)、硫磺(1.215万吨/年)、氢气(5760万标方/年)的生产与销售。
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新。“我们一直在创新。从管理架构、薪酬体系,到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诸多方面入手,不断寻找新的竞争突破点,并将其塑造成推动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环节。”明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举表示。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明泉新科技深谙其道,打破以往老旧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根据最新部署的生产工艺流程,整合车间、班组、分厂等组织架构统一为“生产运行部”, 十几个管理人员统筹管理全厂生产经营。
企业组织架构的创新改革,既立足公司现阶段实际情况,同时兼顾了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技术部负责传统的技改、技术指标设定、技术培训等;安全部主管安全生产。三个大部分工协作,再加上一个仅有2人的办公室。这种自上而下推行的扁平化管理,减少纵向等级,运转灵活,工作和决策效率均有很大的提高。”刘文举介绍。
在此基础上,公司启动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和模拟股份制改革,以重塑之后“争当标兵”企业文化作引领,辅以相应的用人制度创新,三项制度改革在明泉新材料成效卓著。
其中,模拟股份制改革以自愿为前提,新入职员工可上缴一部分模拟股份,公司根据员工级别、工龄、贡献度等制定缴纳上限和考核指标,每个月兑现考核,年底参与分红,员工可随时退股。全公司分为职工、技术、行政三个序列,每个序列对应一条清晰明确的晋升渠道。“尤其是近年来建立的专业技术序列的晋升通道,推行星级评定、日常技术比武等考核项,持续提高专业技术序列人员工资待遇,让专业技术人员专心致志做好研发、钻研技术、提高技能。”刘文举表示。
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实施技术改造是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明泉新材料,“投产之日就是启动技改之时”,企业始终将技改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8年,员工出于工作习惯等考虑,对一个设定年产量为60万吨的气化炉进行关键部位改造。经改造后的气化炉新增产量6万吨/年,产值增加1亿元,对此,企业向员工个人发放奖励金100万元。
在不久前举办的章丘区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明泉集团14人从全区59家企事业单位的527名职工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其中,5人获评章丘工匠,2人获得章丘区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评章丘区杰出技术能手。
明泉集团实施“挖矿”技改,明泉新材料随即成立“创新挖矿办公室”,按照“吃干榨净”的原则,大力挖掘企业技术创新潜力。“可以自己‘挖矿’当矿长,也可以组队打擂台赛。公司不定期发布项目攻关榜单,注明奖励标的,员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组建项目团队揭榜‘挑战’,有奖有罚。”职工介绍,比如目前生产1吨甲醛需要消耗1.5吨煤炭,公司发出榜单:今年将煤炭消耗量降到1.45吨,完成后即可获得相应金额的奖励。
“技改就是这样子,企业有章法,员工有想法,项目难关就有攻克的办法。”刘文举说。
2018年2月“洁净煤气化技术产业化智能制造新模式”被评为“2017年度山东省智能制造示范项目”;2018年10月23日“基于多喷嘴粉煤气化智能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了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019年市级技术中心,2019年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济南市“专精特新”企业。
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前提下,明泉新材料对增强全员学习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学习,分秒必争
未搬入园区之前,老旧的化工车间安全事故频发,公司形象受损严重。如何“借搬迁之机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利用3到5年再造一个全新明化”的目标?
聚人心、稳步子、提升思想、振奋精神成为当务之急。自2014年初开始,明泉集团倡导学习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5月起建立“每周一课”制度,集团成立宣传教育处,全面启动全集团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工作,致力于打造“学习型企业”。
孔孟、大学、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从2015年筹建公司开始,明泉新材料就将每周六定为领导学习日,几位公司核心层领导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受益匪浅,于是将学习扩展到公司中层以上领导,自2017年起,公司所有骨干成员包括班组长等,全部参加学习。
“刚开始大家很不理解,占用休息时间学些‘闲书’,有啥用?平时上班开会都可以请假,惟有学习不能请假,即便出差在外,也得抽时间回来学习。”刘文举说,后来通过认真学习,大家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对大家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企业向心力逐步增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变身”成为认知题,出现在了员工晋升考核的必考题目里,成为衡量员工德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做事先做人。我们练好技术做工匠,也要做一个品德端正、对家庭社会有用的工匠。”员工表示。
在此基础上,公司推行全员业务学习。不仅由员工自行编写岗位职责,而且日常穿插学习岗位认知、业务细则等内容,自上而下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前不久,由明泉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的,总投资30亿元的济南明泉中科胺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举行奠基开工仪式。项目利用明泉现有的合成氨、甲醇等基础原料和公用配套工程,延链生产系列高性能胺基新材料,打造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的高性能胺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将加快推动明泉构建现代化产业链、实现二次转型。
一个新型发展体系架构初现,新的难题和挑战随之而来。“必须要学,不学不行。”不仅要“自学”,还要积极对外“求学”:一边“请进来”,一边“走出去”,组织企业骨干成员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赴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学校进行一周左右的封闭式培训学习。根据安排,大家白天学习,晚上10点钟集中讨论,回来后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与此同时,根据集团规定,各子公司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每个月必须外出到先进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等学习一次。
在学习中汲取道德滋养,领悟管理智慧,形成“以文化人、依法治企”的指导思想,梳理“自强不息、自利利他”的企业精神,营造了真诚友爱和谐的工作氛围。有了这颗“指路明星”,企业在推进二次转型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数字化,串点成链
作为济南市重点培育的十大千亿级产业之一,新材料产业是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新兴战略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明泉新材料将智能化转型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力布局智能化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明泉新科技是在老化工厂基础上筹建的新企业。筹备设计时,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我们将当时较为先进的自动消防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技术手段都用上了。随着数字化不断发展,这些系统有待改进提升。”刘文举介绍,自2020年开始,对全厂的先进控制系统进行单体改造。2022年完成全厂数字化平台建设,为下一步智能化转型奠定基础。“目前针对全厂先进控制系统的单体改造已基本完成,接下来要将其全部汇总至数字化平台上。”
生产流程数智化提升是一个串点成链的过程,而化工油气作为流程工业的典型代表,建设智能工厂不仅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实践领域,更是企业提质增效、增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随着明泉集团“采用高技术、研发生产高端化工产品、实现高附加值”的“新三高”发展战略持续落地,明泉新材料贯彻落实集团基于“安全可靠、智能无人化、经济效益可行”的建设原则,以业务战略为核心驱动,携手施耐德电气、金蝶软件等一同绘制智能工厂远景。
打造资产数据底座,提升系统安全稳定性,完成高质量工程数据移交,实现数字化交付;完成装置的三维建模及智能PID绘制,采用AVEVA PI实时数据库,构建生产运营过程数据底座,推进厂区装置、工艺、报警、能耗、设备等多方面管理的智能化进程,搭建起覆盖业务流程、技术、组织等多层面的智能化规划框架。围绕不同工艺的特性需求,以先进控制系统为基础,全力实现装置的平稳运行与工厂“无人值守”的智能操作及运维,最终实现生产运行的全面智能化。
扎根刁镇化工产业园,担纲明水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明泉新材料将未来发展重心放在高端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研发和工业化应用,与天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十多家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实现高科技技术快速产业化,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力争使公司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制造企业。
编辑:张晓艳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