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养实体 "贷"动活力 金融机构谋创新优供给
金融与实体经济共荣共生。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到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一再被强调。
如何将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如何扛起铸造“强大的金融机构”的历史责任?如何锚定“金融强国”的璀璨图景奋跃而上?
以实践回答时代之问。记者近期调研发现,我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正在凭借更加精准适配的金融产品回应实体经济发展日趋多元化的诉求,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科创企业振翅翱翔,在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中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
聚焦“实体所需”
新年第一天,建设银行哈尔滨开发区支行对公客户营销中心的电话从一早就响个不停,对公客户营销中心总经理郎树斌陆续接到几位企业负责人的询问电话。“请您放心,我们已经到行里,今天就可以放款。”新年第一天收到放款的肯定答复给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这一天,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融资“不打烊”:在浙江德清,中信银行德清支行为当地一家岁末订单量增加急需资金支付货款的企业发放贷款1.7亿元;在河北沧州,中国银行沧州黄骅支行为沧州信誉楼集团投放9000万元贷款,成为中国银行“假日放款”模式在沧州的首次成功实践;在湖北十堰,建设银行十堰分行向十堰辖内157家企业投放贷款13.95亿元,支持了建筑工程、制造业、绿色企业、文化旅游、水电、乡村振兴等领域重点客户和普惠小微企业……
记者注意到,银行业正着力在优化信贷结构、改善信贷资产质量上下功夫。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注重新增信贷均衡投放,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可持续较快增长。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充分发挥闲置、低效存量资金的作用,能够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之一,保险机构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也不断加强,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中国人保聚焦产业痛点难点,创新推出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产业园区保险综合服务方案,2023年前11个月共为13.2万家园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2.7万亿元;更好发挥保险投资支持作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规模超2400亿元。
中国人寿2023年全年境内新增风险保额近800万亿元,投资实体经济存量规模超4.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760亿元、投资余额3345亿元,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投资余额2200多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惠及13万户小微企业。
中国信保2023年前11个月支付赔款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5.1%;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17.6万家,增长16.5%;支持电子信息、家电、整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和现代农业等七条产业链出口3328.6亿美元。
直接融资方面,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步一个脚印助力实体经济直接融资。
实体之所需,金融之所向。
刚刚过去的2023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增贷款超22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9.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5%。
润泽科创“全生命周期”
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在我国当下经济发展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支持实体企业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之路,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来自金融领域的“潺潺活水”正在润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
“多亏了这笔1000万元的‘创新积分贷’,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回忆起几个月前的资金缺口,山东青岛高新区立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宁表示。2023年8月,该企业因采购一批核心零部件,急需资金周转。随后,便了解到农业银行推出的“创新积分贷”专项科技金融产品。
“这个产品以企业创新积分作为参考,农业银行青岛高新区支行对我们进行综合评估后,很快发放了贷款,不需要任何资产抵押。”黄宁介绍称。
在科创金融产品持续发展的背后,是银行业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日前,中国工商银行科技金融中心在北京成立。工商银行表示,将从完善组织架构、强化重点领域服务、优化金融供给、加强风险管控与机制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银行构建了科技金融专营机制。记者获悉,农业银行紧跟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布局,在全国科技创新活跃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设立了19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各地高新区、科创园、软件园等科技创新集聚地,成立了200余家科技金融专业支行,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效率。
浦发银行日前举办了以“融通科创伙伴银行”为主题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布会,致力于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精准、便捷的金融服务,全生命周期护航科技企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支持科创的力量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坚实稳定的政策支持。
近期,监管部门多次释放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积极信号。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久前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明确三方面内容以推动健全适应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的金融体系,包括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丰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模式,提升成熟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适配性。
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持续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Wind数据显示,2023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股权融资规模占比分别为17.84%、21.78%、1.37%,合计超过40%。此前的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述三大板块的募资金额占比分别为26.27%、33.15%和41.22%,整体呈增长态势。
求解“强大的金融机构”
建设金融强国关键核心要素已经明确。作为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微观基础,金融机构如何走向“强大”,新使命重任在肩。
“强大的金融机构当然要体现为经营是稳健的,经营效率是相对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是有力的。”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强大金融机构的特征是既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产生可持续的盈利性和有效地管控风险。“在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当中,不同机构在市场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服务不同的客群,他们之间往往是互补和错位发展的。”
在曾刚看来,强大的金融机构不一定指的就是大的金融机构,它包括多样化的机构,比如非银行保险机构在现代金融经营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往往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提升资本实力、优化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推动创新转型等。具体来说,通过多渠道补充资本,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处置机制,确保业务稳健发展;推动金融机构的创新转型,加快金融科技布局,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
“金融强国要具备六大要素,在这些要素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曾刚表示,除此之外,未来还需要强调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引导中国金融义利并举和向善的发展目标,实现国家的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要进一步实施制度开放,借鉴现代金融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我国金融工作的效率。
在朱克力看来,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他建议,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格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付结算、征信评级、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文由记者张小洁、罗逸姝、钟源、李犇采写)
编辑:赵英宏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