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对外开放之力助推股市市场化进程
摘 要:近段时间以来,A股或将纳入与MSCI相关国际指数的消息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尽管这仍处在早期阶段,还有关键的外汇管制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中国加入WTO已经12年,但股市的对外开放仍处于中前期阶段。
近段时间以来,A股或将纳入与MSCI相关国际指数的消息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尽管这仍处在早期阶段,还有关键的外汇管制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中国加入WTO已经12年,但股市的对外开放仍处于中前期阶段。
自2003年7月第一家QFII瑞银证券宣布买入4只蓝筹股以来,已近十年。十年来,中国已批准了217家QFII,累计获批额度达到417.45亿美元(折合2617亿人民币)。RQFII虽有“出口转内销”之味,但目前规模已有700亿元人民币,近期还不断有传闻称监管部门可能新批2000亿人民币的额度。两项合计,约为A股流通市值的1%。另外,从4月1日起,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开立A股账户。有分析表明,数百亿美元外资可能今年一季度已通过香港转口贸易进入了内地。
境外股市对外开放历史
存在股市开放问题的主要是汇率没有自由兑换或是资本市场没有开放的股市,本文主要研究三个典型境外股市,即台湾、韩国和印度。
台湾股市的对外开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1990年,政府允许华侨(外)资金间接投资股市。开放初期股市反应非常积极,加权指数从1983年初的437点上涨至1984年5月的960点(上涨120%);第二阶段是1990-2000年,此阶段为QFII投资主导阶段。政府以投资额度及个股投资上限为双重限制,不断放开比例。此阶段股市尽管最大涨幅达291%,但总体震荡剧烈,且并未表现出独立于世界股市的迹象;第三阶段自2001年元旦-2003年7月,台湾股市除电信、公路、邮电等行业外完全向包括法人和个人在内的外资投资者开放;第四阶段始于2003年7月7日,台湾决定对外资(包括自然人)全面开放股市。开放前后,54个月累计上涨143.8%。这是台湾股市进入相对成熟期后的最佳表现。
从台湾股市的开放经验看,对外开放大力推动了股市发展。自1963年证券交易所成立到1983年的20年间,台湾股市发展缓慢,指数从未超过1000点;自从引进外资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1986年后,台湾经济放缓,但股市出现超级大牛市,期间指数涨幅达到惊人的12倍。此外,台湾股市分阶段开放值得肯定,股市开放期间,实现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利率、汇率的放开(1989年),对股市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总而言之,通过开放,台湾股市实现了全球化。
但是,台湾股市开放过程中的教训也很深刻:一是开放周期过长、阶段过多,第三、第四阶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实际上只要把控股权与定价权分开即可。相对于台湾,大陆股市只要明确军工及系统性银行不允许外资控股外——事实上大股东确保绝对控股相对容易,其他企业不妨完全引入市场经济。二是没有利用外资开放契机,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台湾产业经济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但结构畸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以较好解决。三是对投资者风险教育不够,市场制度不够完善。台湾股市庄家盛行,造市严重。1990年股市牛转熊后,大盘下跌八成,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韩国股市的对外开放实际上也是分阶段进行的:1981年1月,韩国财政部宣布开放证券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综合对策;1985年11月,股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公布《企业海外证券发行方案》,允许企业到海外发行CB、DR,使外国人可以直接投资韩国股市;1988年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互惠基础上对韩国证券自由投资;1991年7月开始实行外汇对外开放新政策,打破韩国三十多年来的外汇管制;1992年1月韩国股市正式向外国投资者开放直接投资。
韩国外资开放的效果十分明显。1985年11月对外资有限开放后,韩国股市借助于“低油价、低利率、低汇率”的东风,出现超级大牛市:KOSPI指数从140点狂涨至1989年2月的1015点,累计涨幅达到惊人的6.25倍。1992年1月全面开放后,KOSPI指数自1992年8月456点起步进入牛市,至1994年9月29日达到1145点,25个月累计上涨151%。
- 小盘股释放大能量 创业板演绎别样牛市(2013-05-10)
- 近7成中国投资者预期A股今年将上涨(2013-05-08)
- A股呈现震荡走高态势 布局中线等待风险释放(2013-05-07)
- 巴菲特一句“有信心” 比亚迪A股创新高(2013-05-07)
- 如何改变A股熊冠全球局面(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