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制度改革方案设计启动 人社部部长将直接负责
摘 要: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改革方案设计已经启动。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框架下,分管社会保障的副总理马凯向人社部下达任务,其一为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由人社部副部长何宪负责;其二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由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直接负责。
支付的空账额已超过2万亿元。若不改革,短期内财政负担轻,但远期债务难以承受
此外,在保证养老金可持续性方面,则需强化制度自身造血能力,完成统筹、个人“双账户”保险结构的设计初衷,即做实个人账户,允许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但是,各部委间对于此项改革的意见并不统一。
目前,全国做实的个人账户仅3000多亿元,被挪用作当期支付的空账额已超过2万亿元。据知情者透露,在此前的讨论中,财政部对做实个人账户不积极,因为这意味着财政支出立即增加,除去当期支付的转移支付,财政还要增加做实账户的支出。
去年初,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体制改革一度启动,在方案抉择阶段,人社部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就曾激烈争夺对基金的受托权,后由于争议过大,改革被暂行搁置。“养老金改革复杂重大,中央应当破除部门利益阻挠,各部委也当有大局观念。”有学者评价。
无论计算结果是什么,结论是明显的:若不改革,短期内财政负担轻,但远期债务难以承受;若改革,短期内需承担财政压力的痛苦,但长远看,制度是健康和可持续的。本届政府面对的,正是在长痛和短痛间做出选择。
成本几何
研究认为,在改革的前5年内,单凭地方财政,难以承担改革成本
按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退休事业单位职工月均养老金约为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年均离退休费总支出1400亿元;而全国退休公务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职工的2.1倍,每年大约需要700亿元。
对于双轨制的改革,必先期付出成本,短期内财政压力将明显加大。具体来说,财政需要多花两笔钱。第一笔,财政需要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额外缴纳工资总额的20%,以实现与城职保的并轨;第二笔,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中雇主缴纳的这部分,约为在职工资的5%。
有学者做过测算,以上海为例,假如将2011年作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起始节点,总转制成本为3885亿元,并在今后76年内逐渐显现,不计利率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上海地方财政平均每年要承担的转制成本将在50亿元左右。其中2011年会出现成本最大值130亿元,以后转制成本现值逐年下降,2025年左右降至100亿元,2050年左右降至40亿元,2060年左右降至20亿元。
2012年上海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743.71亿元,研究认为,在改革的前5年内,单凭地方财政,难以承担改革成本。上海财税尚且充裕,若改革放眼全国,中央、地方财政责任如何划分更需明晰,这涉及央地财税关系、财权、事权的重新划分。
谁来埋单
目前空账做实率尚不足七分之一,许多学者认为是因中央财政承担责任过少
那么,改革的钱从哪里来?
责任划分的不明确,可能将导致改革失败。一个教训是,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自2001年起至今已13年,目前,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个人账户空账做实之责。其中,中央政府负担做实个人账户引起的现收现付不足部分的固定百分比,其补贴额度如果少于统筹发放缺口,则需地方政府自筹资金补足。在以新增税收且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负担者的制度下,做实个人账户的进展实为缓慢。现在做实部分尚不足全部空账的七分之一,其一大原因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央财政在其中承担责任过少。
2012年,时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楼继伟曾撰文阐述其财税思路。他认为,从财力分配来看,中央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53%左右,但是中央财政支出只占全国的20%。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应当合理进行中央地方间的职能和财力分配,把国家应该管理的事务管起来。
楼继伟表示,中国是唯一的养老保险由地方管理的国家
- 人社部:社保“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2013-06-17)
- 养老保险公司可向个人提供养老保障 受托资金不低于5000万(2013-05-22)
- 商业保险补充养老势在必行 保障先行宜早不宜迟(2013-05-06)
- 北京城乡养老保险基数上调至1000元(2013-04-28)
- 社保资金违规率降至0.16% 人保部:基金整体安全(2013-04-07)